清末民初,广东武林人才济济,各地都拥有一批武术师傅,例如,中山唐家六、韦东暄,澳门金公济、萧崑山,江门张炎,佛山陈盛、钱维芳、梁赞,肇庆周泰广州顾汝章、傅振松、陈斗、陈铁笙等。
文成武就,林世荣
清末民初,广东武林人才济济,各地都拥有一批武术师傅,例如,中山唐家六、韦东暄,澳门金公济、萧崑山,江门张炎,佛山陈盛、钱维芳、梁赞,肇庆周泰广州顾汝章、傅振松、陈斗、陈铁笙等。
他们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武术运动中都起过一定作用,但大都是局部性的,没有起到更大的社会效应和推广。因为他们大都不能著书立说,公开问世,传之后人的。
这也是传统武术的一大损失。然而有一人却独树一帜,不仅自己的武艺超群,登堂入室,还打破陈规把自己所学所练进行总结,去伪存真,化繁为简,著书立说传之后人,那人就是林世荣。
林世荣是广东南海县平洲人,生于满清光绪年间,终年八十一岁。幼年跟随他的祖父学习武术,少年曾在屠猪店里当伙计,后来拜过南北拳师为师,最后在广东名师黄飞鸿门下习技,刻苦练功,长达三十年之久,技艺大成,然后在广州开馆授徒。
林世荣胸襟磊落,待人诚恳。但当时广东武术界在"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思想笼罩下,大多"老子天下第一",各立门户,固步自封。他主张:废除门户之见,共收切磋之效。
拳师之间,要以礼义相让,不可以拳头相对。他的提议不错,但由于传统观念太深,一时不为太多的人接受。由于他品格清高,武德纯良,技艺精湛,教授得法,甚为门徒听敬重,但亦引起同行的妒嫉。
每次有人上门挑战,他都用自己精湛的技艺折服来人,也得到了同道的赞许。
林世荣教导学生,素以品德为重,不得恃技逞强,招事生非。可是门徒众多,良莠不齐,也不是人人都能遵守教义的。
一天,一个徒弟因去戏院看"霸王"戏而受到惩戒,他老羞成怒回馆"班马"(拉起队伍〉,意图报复。林世荣回到馆里听得此事,晓得必将闯祸,赶忙奔往戏院制止。
那知到达现场,他的七八个徒弟,已被数以三、四倍计的守闸打手围住斗殴。林世荣看见这种情况,连忙上前排解——林虽出自好心,但对方却以为是师傅亲自到场助战,不由分说,拳棍交加当头劈来。
这时林世荣真个是 "有理说不清",只好一边招架一边夺门出走。那知闸门突然封闭,彼此围在大厅里混战,险象环生,林世荣知道众寡悬殊,喝令徒弟赶快脱险,他自己且战且走,直奔二楼,然后跨过邻屋安然脱险。
但在这场斗打中,互有伤亡,造成命案。追究责任,林世荣遭受通缉。他为免受不白之冤,便只身到香港去了。
林世荣到达香港,依然设馆授徒。晚年时他和他的徒弟朱愚斋、张士镳、李世辉等人立下决心,著书立说,写下《伏虎拳》、《铁线拳》和《虎鹤双形》等书籍,公开发行,传之后世。
开辟了拳术套路写作之先河,为广东武术界之创举。何以称为"创举"?因为当时武术界大多固步自封,不轻以技示人:有的三更起练,五更收场,生怕人家偷看了;有的只教男孩子,不教女孩子,生怕传到外家去了;有的教六留四,生怕人家全学去了。
所以千百年来,广东武术套路书籍,真是凤毛麟角,纵使写出来了,也视为秘本,你要他公开问世,无异要他老命一般。
林世荣与此相反,他敢于改革,敢于创新,他在编写套路时,全部公开,一点不漏,连其要点和对拆方法都写进去,绝不自秘,使学者便于掌握,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在过去,一般人认为,老师傅所教的,不得有丝毫更改,否则就是离经叛道,欺师灭祖。林世荣却截然不同,他在编写《虎鹤双形》时,吸取洪【拳)、佛【拳)的精华,自成一体。
因而结构新颖,路线宽广,动作轻快。打破原有沉滞、狭隘和重复动作过多的陋习,使拳法为之一变。这套《虎鹤双形》,当时几乎风行全省,远传澳门、南洋一带和美国、加拿大等地。流传至今,历久不衰。这套拳还被列为全国高等体育学院武术教材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