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江北四镇,左良玉资历更老,在高杰等人因拥立之功封爵前,左良玉早已经被崇祯封伯。福王即位,为弘光帝。他为拉拢左良玉,将其晋升为侯爵。之后吴三桂拒绝了弘光政权的公爵,左良玉事实上成为了南明政权爵位最高的武将。
左良玉“清君侧”,终使弘光政权彻底崩盘!
南明弘光政权建立时,其重要的军事力量除了江北四镇外就属长江中游的左良玉集团。他们分别镇守淮南和武昌两处南明的重点防区,特为弘光政权所倚重。
相比于江北四镇,左良玉资历更老,在高杰等人因拥立之功封爵前,左良玉早已经被崇祯封伯。福王即位,为弘光帝。他为拉拢左良玉,将其晋升为侯爵。
之后吴三桂拒绝了弘光政权的公爵,左良玉事实上成为了南明政权爵位最高的武将。
在明未,左良玉长期与农民军作战,逐步得到升迁。有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左良玉经常被李自成打的一败涂地,但对张献忠却保持很高的胜率,以至于张献忠不敢与他交手。
也正是在他的军事压力下,张献忠放弃湖广,转向四川发展。
左良玉在崇祯朝就开始逐渐做大,以至于不听号令拥兵自重,只是在崇祯的袒护下才没有受到严惩。
南明弘光朝廷成立后,左良玉坐镇武昌,位处南京上流,扼据战略要地,部下实力又比较强大。
弘光帝登极诏书颁发到武昌时,他起初不愿承认,在湖广巡抚何腾蛟、巡按黄澍等人的劝说下,才同意开读,表示拥戴。
由于弘光帝主要是依靠马士英会同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四镇拥立的,左良玉没有参预,算不上定策功臣。
朝廷对马士英的信赖,视四镇如骄子,都引起了他的反感。这时的他,比在崇祯朝时更为跋扈,对于这种情况自然不能容忍。
而黄澍看到了这种情况,就利用双方矛盾,以左良玉为后盾,与马士英、阮大铖展开争斗,力图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地位。
甲申年六月十八日,黄澍在朝上痛斥马士英,言词激烈处,拿起笏板狠狠地向跪在地上的马士英砸去。马士英疼的嗷嗷直叫,弘光帝也是无可奈何。
敢于同首辅发生如此激烈的冲突,不过是黄澍依仗左良玉之势借题发挥,以扩大影响力抬高自己的身份而已。武将跋扈难制,文官引以为援,党争把弘光朝搞得乌烟瘴气。
弘光朝廷偏安不及一年,清兵在击败李自成后开始南下。东路多铎部渡淮河,西路阿济格部则追击李自成至长江中游地区。
李自成在退出陕西后,又放弃了襄阳等地,集结大军准备先取武昌再下南京。
在弘光君臣面前骄横无比的左良玉,对李自成是发自内心的害怕,面对李自成的大军,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跑路。
与马士英、阮大铖的矛盾,再加上李自成的军事压力,让左良玉决定向南京进军。
但出兵总得有借口,否则名不正言不顺,无法占据道德的至高点。彼时弘光虽已继位,但东林党人不甘心失败,先后借“妖僧大悲”、“童妃”、“假太子”三案以兴风作浪。
三案本已审定,但左良玉还是假借太子被迫害,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率军沿江东下。
左良玉一直在收拢各地杂牌军,计有八十万众,号称百万。他们将武昌劫掠一空,放起一把火,全军开拔而去。
南京接到左良玉的檄文后,弘光朝廷一片惊恐。此时他们已收到清兵准备南下的消息,现在左良玉又来攻,使之面临着两面受敌的困境。
廷议中有大臣提出防虏为主的建议,对左良玉加以安抚。马士英情急之下破口大骂,他说虏不过是为地,左良玉则是取我性命。
双方争吵不休,最终弘光帝亲下决断:虏急防虏,叛急防叛。
左军攻下九江,左良玉病死,但其部立其子左继庚为后继续东进。
见事急,弘光朝急调黄得功部渡江阻击左军。黄得功算是当时四镇中最敢战、最忠心的,黄部一走,清军随后渡过淮河,几乎无人反抗,其余三镇先后投降。很快清军就打下扬州,督师史可法殉国。
黄得功虽然在芜湖击败左军,但清军也已渡江占领南京。他见到奔逃至自己军中的弘光帝,明白大势已去,但仍选择了以死报效。
最终黄得功为叛将所伤,自杀身死,弘光帝也被清军俘获,弘光政权覆灭。
至于那只打着“清君侧”旗号的左军,在被黄得功击败后,进退失据,最后在左梦庚的带领下向阿济格投降,这场闹剧才就此落下了帷幕。
南明弘光政权的覆灭原因很多,总的来说就是内部的纷争和武将的拥兵自重造成国家的混乱导致。
但在直接的原因上,是和左良玉挑起内斗,导致朝廷两面作战分不开的,它直接导致了南明弘光政权彻底的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