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活了无数自媒体作者的史诗巨作《西游记》中,有不少原本道佛两教的神仙职务被众人所知晓。就比如,大圣每到一处,必喊来当地的土地老儿。
土地老儿是孙行者的戏称,毕竟猴哥入了佛门、领了佛门最高任务那不是一般人。而在民间,他的名字是土地神,也就是土地庙里供奉的那位。
土地神,乃是道教神话中主管一方土地的神仙。早在秦汉时期便有人专门祭祀,人们出于对土地的依赖,久而久之对土地产生了崇拜。
而在我们的印象里,除了遍地开花的土地庙,其实大些的城市里还有城隍庙。乍眼望去,似乎他们都是分管一地大小事务,但细细观之又似乎不太一样。
扒开历史,有醋给您聊聊土地神与城隍爷的小故事。
一、土地老儿是谁?
在汉代班固等人所著的《白虎通义》中有“社稷”一篇,重点阐述了最高统治者为何设立土地神与五谷神。
“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而示有土尊。”
这句话来源就是来自于上古时期的土地祭祀,烈山氏之子柱为稷,自夏以前尊后土为祀,商汤灭夏后以弃【周之始祖】代柱而祀。
那时候,“土地”的正式名称是社神。他与五谷之神相并列时代表着社稷二字,是古代帝国、诸侯国家的象征与代称。
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中记载:“后土,社神也”。
“后土”也就是“皇天后土”中的“后土”,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中央之神。在道教神话中是“四御”、“六御”尊神之一。
虽然汉代以后,“后土”性别转向了女性,即现在熟知的后土娘娘,但在《左传》、《礼记》、《淮南子》等书籍中,“后土”最初并没有明确是什么性别,只说明了后土是共工氏的后代。
关于社神庙的建立标准,戴圣在《礼记 祭法》篇中注称,“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满百家以上,得立社”。
简单理解,百家以上的聚集地就得立社神的庙。可见西汉时期,社神也就是土地神虽然身份比较模糊,但地位还是很高的,祭祀社神是上至庙堂下至百姓都需要认真对待的一件大事。
东汉之后,道教的兴起和玄学的盛行,社神有了比较准确的身份,但地位却下降了不少。如三国“蒋子文”,唐代“韩愈”,南宋“岳飞”等,道教更是把“社神”的姓名籍贯标注了出来,说他姓黄名崇,杨州九江历阳人,按照现在的地理位置来看是位安徽人。
而到了明清时期,社神成了人见人爱的“土地神”,基本各地都有各地的土地神坐阵。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盱眙县灵乡土地庙,根据明代笔记《琅琊漫抄》记载,朱元璋生在这土地庙里。
同时,土地神相关民俗活动更加丰富,清代地方志《诸罗县志》记载:“中秋祀当境土神,与二月二日同;访秋报也。四境歌吹相闻。为之社戏”。
白话说,二月二日是土地神的诞生日,而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则是土地神得道成仙的日子。这天,人们会组织相应的祭祀活动和文化娱乐,统称作“社戏”。
到了现代,虽然科学进步让大部分人走出农村,走向城市,人们也开始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的行为越来越少。
但在我国南方地区,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奉祀土地神,这种信仰更多的演变成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二、城隍爷又是谁?
常与“土地”相提并论的是“城隍爷”。城隍爷何许人也,一般来说,一城一人并不相同,甚至像上海这种大都市会出现“一庙三城隍”,即:老城隍霍光、城隍秦裕伯、新城隍陈化成。
要知道城隍爷是谁?就要先把“城隍”二字搞清楚。
城就是城市、城池,隍则是没有水的城壕。
《易经》中有“城复于隍”,另有“水则隍也,庸则城也”的说法。正所谓“盖水为隍,庸为城,故曰城隍”。
祭祀城隍爷传说最初是从帝尧时期天子所祭祀的八神中“水尧神”演化而来。到了三国时期,城隍爷成为是腊祭中八神之一。
“城隍”这个名称最初在三国时代出现。到了魏晋南北朝,相传北齐有书记载,将领慕容俨无论公私事宜都会去城里一所名为“城隍神”的神祠祈祷。
直到明代,朱元璋把大大小小的“城隍神”都按规模给封号定官品。“城隍爷”的选拔标准固定了下来。
一般来说,成为“城隍爷”比“土地神”门槛要高。有三个标准,一是生前忠良孝悌的有德之人,二是生前为以品性功绩著称于世人的历代名臣,三是生前有才学,不做恶事,死后又通过考试及格的人。死后才有机会选上来担任“城隍爷”。
之所以选拔如此严格,与“城隍爷”的职责相关,相传“城隍爷”经常到阳间与阴间巡视,以便侦察人民的善恶行为,然后加以公平的赏罚,代表的是公正无私、判断是非、掌管赏罚等重任。
同时,“城隍”与行政单位同体,所以也有官阶,分成公、侯、伯三等;公,为一个省最高的“城隍爷”〈即巡抚〉称为“威灵公”;侯,府有“府城隍”称为“显祐侯”;伯,县有“县城隍”称为“灵祐伯”。
按照道教的神仙系统,“城隍爷”是执掌阴阳两界司法大任的神明,向玉帝负责。因其职务繁重,因此也像阳世的地方官一样,配有许多部门及僚属来帮助祂执行职务。除了设有六司:延寿司、速报司、纠察司、奖善司、罚恶司、增禄司等单位外,还有文、武二判官,以及众多将军。
所以说土地神与城隍爷还真就不一样,简单来说分管的事务不同,所在辖区也不太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