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什么意思【三从四德指什么东西】

三从是指“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就是说还没有出嫁的时候一切事情听父亲的,出嫁了就听丈夫的,如果丈夫不幸去世就听从儿子的。

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到底指的什么东西?三什么、四个啥?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没水而死。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汉代建安年间,一个小官的妻子刘兰芝被婆婆赶回了娘家,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忠贞她发誓不再嫁人。奈何这位女子太过美丽引得大官之子的喜爱,而她的兄长完全不顾妹妹的感受,强迫其出嫁。

作为古代女子,刘兰芝拒绝不了如父亲一般的哥哥又不想辜负丈夫,最后和丈夫殉情而死,这个故事被流传千古。

故事里的刘兰芝就是古代女子的一个缩影,她们遵循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完全没有个人意志的展现,只有一个悲剧的命运。

古代女子的严格戒条——三从四德

古代女子遵循着许多戒条,其中最广为流传的就是三从四德。

三从是指“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就是说还没有出嫁的时候一切事情听父亲的,出嫁了就听丈夫的,如果丈夫不幸去世就听从儿子的。

而四德是“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大概意思就是对女子的约束包括言行举止,内在品性甚至是仪容仪表等。

相信大家都看过一些电视剧,某个女子未经过家人允许与其他的男子私相授受,被一个宗族惩罚,浸猪笼被水淹;还有比如不检点的女性最后被村民们用火烧死。

还有就像刘兰芝这样的女子,才华横溢持家有道,被修弃回家时却不能有半分抗争,自己的婚姻也没有自由,只能听从兄长的安排,最后只能用生命去谱写一段故事。

或许刘兰芝还算是幸运的,她至少有一点点为了爱情抗争的意识。

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三从四德的近义词又有“百依百顺”,“逆来顺受”,对于这些女孩子来说,她们需要遵守的东西多的是条条款款,只能逆来顺受,丝毫不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

历史中的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在现在看来,是拥有不符合时代的腐朽气味。前段时间有些所谓的“女德班”就是利用这种不合时宜的“三从四德”,对年轻的女孩子进行洗脑,让她们认为不遵守这些就是错,甚至遵守之后可以治愈癌症长命百岁。

而在遥远的历史中,三从四德也曾有着重要的地位。两汉时期三从四德还不是三从四德,而是阴阳之道以及男尊女卑。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就曾经有记载:

“阳兼于阴,阴兼于阳,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兼于父,君兼于臣,臣兼于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董仲舒在儒家思想中融入道家的阴阳思想,认为男女是阴阳调和,但是又因为男子的社会地位会高于女子,并且主要承担着养家糊口的力量工作,女子则承担的是比较后勤的工作。

所以就又有了“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的判断,自此夫妻之间“兼”变成了不平等的关系。

那个时候的女子如果学习读书写字,完全不会像科举的男子一样读四书五经,而是一些专门为了女子教育编写的书籍,比如东汉班昭写的《女戒》,将对女子的三从四德教育完全融入从小的教养,女子的刻板形象也深入骨髓。

到了明朝,学堂教育已经发展得十分旺盛了,对于女子三从四德的教育甚至出现了专门机构——女教。

这种机构一般是大户人家或清流世家在自家内宅开设。一般对女孩有培养需求的人家都会抢着把孩子送到这种地方进行专门学习。

而明代的女性教科书也多了起来,徐皇后的《内训》、吕得胜的《女小儿语》、陆氏《温氏母训》以及吕坤的《闺范》和《昏前翼》等,都是介绍的女子待字闺中,出嫁之后如何自处的书籍。

女子的三从四德最后是在近代解放的过程中渐渐被废除的,可是直到现在,一些比较封闭的地方,甚至是社会大众依旧存在着刻板形象——“全天下男人都可以犯错,但是对女人的容错率却低很多”。

而我希望在时代的逐渐发展中,这种思想能够完全被男女平等取代。

小编有话说

古代出现三从四德是为了迎合封建社会的统治需求,是封建时代的产物,里面有许多糟粕,也不乏一些好的东西。

比如妇德要求妻子勤俭持家,维护好一个家庭,这种观念对当今家庭维系是有支持作用的,但是更多的坏东西,限制着这群女子的自由。

她们不能像男子一样自由外出,寻欢作乐,也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只能一辈子困在一方小小天地之中。

如果换成是现代女子穿越到古代,一定会惊讶于她们的卑微,而古代女子穿越到现代呢?又会不会惊讶于我们的自由和平等?

我们现在回顾三从四德这样的思想,并不是想要去批判些什么,而是说想要向大家展示历史的遗迹,在不忘记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发展,让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明亮。

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什么意思【三从四德指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