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昆虫科普知识?
夏天是昆虫活动最为旺盛的季节,这个时候昆虫种类繁多,各种奇特的昆虫纷纷出现。以下是一些关于夏天昆虫的科普知识:
1. 蝴蝶:夏天是蝴蝶活动的高峰期,这个时候各种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蝴蝶的翅膀上有细小的鳞片,这些鳞片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使得蝴蝶可以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生存。
2. 蜜蜂:蜜蜂在夏天非常活跃,它们忙着采集花蜜、传播花粉。蜜蜂有一种特殊的语言——舞蹈,它们通过舞蹈来向同伴传递关于食物来源的信息。
3. 蜻蜓:夏天是蜻蜓繁殖的时期,这个时候蜻蜓会在水面上产卵。蜻蜓有一双巨大的眼睛,它们可以看到360度的视野,对捕捉猎物非常有帮助。
4. 蟋蟀:夏天是蟋蟀鸣叫的季节,雄性蟋蟀通过摩擦翅膀发出独特的声音来吸引异性。蟋蟀是一种杂食性昆虫,以植物、昆虫和其他小动物为食。
5. 蚂蚁:夏天是蚂蚁最为繁忙的季节,它们忙着收集食物和建造巢穴。蚂蚁是一种社会性昆虫,具有明确的分工和等级制度。
6. 蚂蚱:夏天是蚂蚱繁殖的时期,它们会在草丛中跳跃。蚂蚱是一种植食性昆虫,主要以植物的叶子为食。
7. 蝗虫:夏天是蝗虫繁殖的时期,蝗虫是一种害虫,它们会成群结队地破坏庄稼。蝗虫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一旦繁殖过快,可能导致蝗灾。
总之,夏天是一个昆虫世界繁荣的时期,各种奇特的昆虫纷纷出现。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这些宝贵的生物资源。
关于三伏的知识?
三伏又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俗语说“热在三伏”。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介绍,伏的日期是我国古人按照干支纪日法推算的。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使用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来表示日期,六十为一个周期,称为六十甲子。
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就是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的第一天。
今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一个庚日(庚戌日)便是6月21日;第二个庚日(庚申日)是7月1日;第三个庚日(庚午日)是7月11日,于是7月11日就成了今年初伏的起始日。
初伏持续的时间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从7月11日至7月20日;末伏,是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今年立秋是8月8日,往后找到的第一个庚日(庚子日)是8月10日,这一天就是末伏的第一天。末伏持续的时间也固定为10天,所以今年的末伏就是从8月10日至8月19日。
初伏和末伏之间的时间都是中伏,根据庚日来得早晚不同,留给中伏的时间一定是10天或20天,因此整个三伏的时长一定是30天或40天。今年的中伏从7月21日至8月9日,为期20天。
不过,天气是否酷热难当,并不会因为庚日来得迟或早而受到影响。修立鹏表示,像数伏、数九这样的传统,是古人根据生活与劳动经验总结出来的简单规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实际天气变化,指导生活与生产,现如今已经成了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我国地域辽阔,再加上长期以来气候变化波动以及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误差”也早就超过三伏的计算规则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夏季养生保健科普小知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夏季养生保健科普小知识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