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汉唐时期针灸医学的发展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经济也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针灸方面仍出现了一些名家和著作,如:葛洪与《肘后备急方》、徐之才、徐叔向、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等。尤其《针灸甲乙经》是针灸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部专著,使针灸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开始了临床实践深入发展的新阶段,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该书不仅对我国针灸医学发展有突出贡献,而且对国外朝鲜、日本等的针灸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i]]卷一百三称其“至今与《内经》并行,不可偏废,盖有由矣。”葛洪编集的《肘后备急方》则为了救急应变,突出简、便、廉的特点,切合实用。
隋朝的历史也是暂短的,但初期还是富庶繁荣时期,针灸医学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值得提及的是隋唐时期著名针灸医家杨上善,他撰著了《黄帝内经太素》和《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是对《黄帝内经》原文一次较早的归类注释,同时也反映杨上善深谙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使针灸学得到了较好的一次阐发。《黄帝内经明堂》则是杨上善奉敕撰注的,实际是—部官修医书,杨氏广求异本,精校详注,因而其质量较高。该书对于考察《黄帝明堂经》的结构、体例、传本源流,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同时对于《针灸甲乙经》传本的校勘,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励精图治,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 世”局面,政治稳定,经济空前繁荣,文化技术都有长足发展,给针灸医学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唐政府重视医学教育,首次在太医署设置针灸专门学科,促进了针灸学的迅速发展。另外,唐政府还重视医学的对外传播,倡导医药人员和医书的交流,并曾派鉴真和尚东渡日本讲学,所有这些都对日本、朝鲜等国的针灸发展起了促进作用。这个时期,针灸学还传入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与当地医学相互交融,从而出现了一些流传于世的“藏医穴位挂图”。
古代医学院叫啥?
中国古代医疗称中医,国医,也称汉医。中医诞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除此之外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自古以来就有“医道相通”的说法。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
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
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
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亦是如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藏医养生按摩穴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藏医养生按摩穴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