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在我们的词典里已经不是生僻词了,它目前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智能手机中,而在今年的CES上,NFC凭借着新产品的推出再次深深吸引了大家的眼球,比如:华硕的全球首款搭载NFC的台式电脑M70、LG推出通过NFC实现家电近场物联的turbowash新洗衣机等。那么,究竟NFC有怎样的魔力这么吸引大家?它又有怎样的前景呢?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的神奇之处吧。
首先来讲想要了解NFC的未来生活,那么我们自然的需要首先知道NFC到底是什么,不然一切都无从谈起。
nfc功能是什么?
近场、低速、实时、加密、点对点、低成本。这便是NFC具备的普遍特点,也是其能够迅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我们知道,比较新的概念—移动支付还未普及开来,但是为其服务的NFC智能手机已经占据目前智能手机的1/3的市场,而且新发布的手机大多具备这一功能。
NFC(近场通信)顾名思义,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在13.56MHz频率运行于20厘米距离内。目前近场通信已通过成为ISO/IEC IS 18092国际标准、EMCA-340标准与ETSI TS 102 190标准。其传输速度有106 Kbit/秒、212 Kbit/秒或者424 Kbit/秒三种,相比于蓝牙的传输速率小很多,但是连接、设置速度快,便于实时传输。
NFC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RFID)演变而来,因此可以很好的利用在近场物联领域。
NFC 芯片具有相互通信功能,并具有计算能力,在Felica标准中还含有加密逻辑电路,MIFARE的后期标准也追加了加密/解密模块(SAM)。交互通信以及加密功能,保证NFC在进行数据传送时更加安全。
NFC的工作模式有卡模式和点对点模式。前者其实就是相当于一张采用RFID技术的IC卡。后者和红外线差不多,可用于数据交换,只是传输距离较短,传输创建速度较快,传输速度也快些,功耗低(蓝牙也类似)。其工作特点决定了它发展的多样性,而低功耗正迎合时下各智能设备发展的趋势。
NFC你有啥不同?--RFID+蓝牙+红外?
其实没那么牛,不过确实拥有着这些“前辈们”很多的特点。先说说它和RFID。NFC将非接触读卡器、非接触卡和点对点功能整合进一块单芯片,而rfid必须有阅读器和标签组成;NFC传输范围比RFID小,RFID的传输范围可以达到几米、甚至几十米,但由于NFC采取了独特的信号衰减技术,相对于RFID来说NFC具有距离近、带宽高、能耗低等特点。二者这不存在谁排挤谁的问题,根据其特点我们很容易看出应用领域不同。再看看它和蓝牙。二者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传输速率、网络类型以及通信模式上。NFC略胜蓝牙的地方在于设置程序较短,建立时间小于0.1s,远小于蓝牙的6s;NFC通信距离在20cm以内,而蓝牙能实现10m内的传输;NFC网络实现的事点对点的传输,而蓝牙实现的事单点对多点的通信,这就导致了NFC的安全性能要远高于蓝牙。
NFC有什么用途?
可以毫不谦虚的说,NFC凭借其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等特点,在很多领域很长具有潜力。目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展了相应的NFC项目,比如:美国的菲利浦斯球馆(Philips Arena)实现移动支付,视频、壁纸、音乐下载等服务;瑞典Clarion Hotel Stockholm酒店测试使用搭载NFCDE三星手机作为门禁;法国部分地区提供“Cityzi”服务,方便用户快速扫描手机进入火车站,还可以在随处可见的NFC标签上挥动设备获取地图、产品信息或服务。目前而言,NFC设备正在逐步普及,其功能包括安全性能、稳定性也在不断提升,为其随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NFC面临怎样挑战?
虽说前景是美好的,但不得不面对现实的问题。首先就是统一的标准。虽然NFC大大简化了中间传输的步骤,但如果没有一套各方公认的统一标准,一家一个做法,数据传输起来就会出现错位、乱码等不兼容现象,跨设备普及就无从谈起。
其次是客户。这里主要指的是企业客户。目前手机厂商以及运营商已经积极开始运作,而支付这块的商家却显得并不那么着急,这时政府的支持与补贴就显得极为重要。
最后是苹果公司。苹果并没有追随NFC,而是在iOS7中添加了自家的杀手级应用“iBeacon”(通过低功耗蓝牙技术实现精确定位的新技术,让移动设备既是一个传感器,也是一个信号发射器),同时苹果之前收购的室内地图公司WiFiSLAM和公共交通制图公司Embark将是其推广“iBeacon”的战略布局之一。尽管无声无息,但是美国梅西商店已经开始部署“ShopBeacon”传感器。同时,“iBeacon”技术不需要单独的NFC芯片(基于蓝牙模块)、超低功耗的设计,在未来的触碰通信领域将与NFC展开激烈的竞争。
总结
NFC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市场潜力,它的便捷、低功耗、安全等特点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同时再加上物联网的逐步普及,近场物联、支付势必离不开NFC的支持。面对如此激动人心的局面,除了外界的支持,NFC要在行业应用上实现多元化的渗透,这样才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