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打芭蕉扇是一首什么代表曲目 古人填词 每一字都要遵守词牌格律么

雨打芭蕉扇是一首什么代表曲目?

《雨打芭蕉》是一首广东音乐代表曲目。

雨打芭蕉是中国汉族民间器乐。乐谱最早记录于1921年邱鹤初编著的“弦歌必读”中,后为潘永璋改编,成为广东音乐的代表性曲目。第一首歌以流畅活泼的旋律表达了人们的喜悦之情,然后是短句、慢节奏、平行排列。短暂的断奏依然像雨打芭蕉啪嗒啪嗒的声音,充满了南方的味道。最后是一段气氛热烈的快板。风格简单清新。初夏,雨打芭蕉啪嗒啪嗒的声音显示着人们的喜悦。

芭蕉经常与孤独和悲伤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离别的感觉。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现的是萧瑟的声音。李清照曾写道:“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古人填词,每一字都要遵守词牌格律么?

问题:古人填词,每一字都要遵守词牌格律么?

前言

也是,也不是。

说是,是因为词当然是讲究韵律的。早先有乐谱,后来有词谱,都有一定之规。

说不是,是因为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少唐宋词,不完全符合词谱的格律。

原因略微有一点点复杂。先从词谱与乐谱了解一下。

一、词谱与乐谱

最早的词和最早的诗都是歌辞,因此要依曲填词,参照的是乐谱而不是词谱。

最早的词至少在隋唐就有了,既然是歌词,当然都是用来唱的。

唐宋词的乐谱种类很多,在宋元 时还有不少,南宋时内府刊行的乐谱总集《乐府混成集》是集大成之作。

后来诗与词都渐渐脱离了音乐,诗成了不能唱的徒诗。

因为古籍散失,传承断裂, 词也与音乐渐行渐远, 从依照乐谱填词变成了依据词谱填词。

最早的词谱来自于明朝的文人张綖(1487-1543), 明嘉靖15年(公元1536年),张綖完成了 《诗馀图谱》三卷,创调谱149阕,其中小令64阕;中调49阕;长调36阕。

雨打芭蕉扇是一首什么代表曲目_古人填词,每一字都要遵守词牌格律么 - 小牛游戏

二、有些唐宋词不符合词谱格律

《诗馀图谱》是根据唐宋词的平仄韵律规则归纳而来,因此并不全面,即使是后来清朝官方修订的《钦定词谱》有2000多体,依然没有能够覆盖所有的唐宋词。

因此我们会看到不少词并不符合词谱的格律。例如岳飞的《满江红》按照所有的词谱来看,都有就个别出律之处: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江红》

芭蕉树由来?

芭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而大,果实芳香清甜,营养丰富。它由于体态潇洒脱俗,也与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广东音乐曲谱中的《雨打芭蕉》,脍炙人口:“芍药红含三径雨,芭蕉绿浸一溪云”,堪称园林绝妙佳联。

芭蕉之名,始见于宋代文学家、诗人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上载有“芭蕉极大者,凌冬不凋,……”并认为它一叶舒展(“芭”意),一叶则焦(枯萎),即成“蕉”,因是草本植物,冠以(“艹”)。这种考释,在宋代陆佃的《埤雅》中有共同的记载:“蕉不落叶,一叶舒则一叶焦,故谓之芭蕉。”这都是从芭蕉的生态特征来命名的。

“芭蕉”之名虽始见于宋代的《埤雅》等古籍,但芭蕉作为果品为人栽植,早在汉朝已有,相传汉武帝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6年)破南越(今广东一带)扶荔宫时,已有蕉的种植,古人称为“甘蕉”,俗叫蕉子。曹叔雅的《异物志》曾记载有“其肉如饴蜜,甚甘美。”云云。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古典名着《红楼梦》中“海棠社”的发起人探春,为自己取的别号是“蕉下客”,理由是园中“芭蕉梧桐尽有”,自己“最喜芭蕉”。南宋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曾写过《添字丑奴儿》词:“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南宋词人吴文英《唐多令·惜别》:“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词人在这里借景抒发离别情怀。北宋词人葛胜仲《点绛唇》:“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以上内容是万老网对光遇乐谱几许风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光遇乐谱几许风雨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雨打芭蕉扇是一首什么代表曲目 古人填词 每一字都要遵守词牌格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