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门串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
火门串的基本资料
火门串(《串雅补》卷二)处方蛤粉1钱,熟大黄3分,木通1钱,丁香1对。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泄泻,红白痢疾。
用法用量作1服。
火门串相关中药材
1、丁香别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母丁香。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生境分布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广东有少数出产。
性状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气强烈芳香,味辛。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
功能主治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2、大黄别名黄良,火参,肤如,将军,锦纹大黄,川军,黄良,蜀大黄,牛舌大黄,锦纹,生军,香大黄,马蹄黄。
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茎。9~10月间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茎,切除茎叶、支根,刮去粗皮及顶芽,风干、烘干或切片晒干。
性状①北大黄 为掌叶大黄及唐古特大黄的干燥根茎。商品有两类:㈠西宁大黄:多加工成圆锥形或腰鼓形,俗称“蛋吉”,长约6~17厘米,直径约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残留,外表黄棕色或红棕色,可见到类白色菱形的网状纹理,俗称“锦纹”(系由灰白色薄壁组织与棕红色射线交错而成),有时可见菊花状螺旋形“星点”,一端常有绳孔。质地坚硬,横断面黄棕色,显颗粒性(习称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围有时可见暗色形成层及半径放射向的橘红色射线,髓部中有紫褐色星点,紧密排列成圈环状,并有黄色至棕红色的弯曲线纹,亦称“锦纹”。气特殊,味苦而微涩。主产于青海同仁、同德等地。此外,尚有凉州大黄、河州大黄和岷县大黄,亦皆属西宁大黄一类。其中凉州大黄又名凉黄、狗头大黄,因其整个的形有如狗头,顶端平圆;下部渐细而钝圆,品质亦佳,产于甘肃武威、永登等地。㈡铨水大黄 一般为长形,切成段块,个大形圆者常纵剖成片,质地较松,内色较西宁大黄淡,锦纹不甚明显,断面星点亦排成圈环状,其它与西宁大黄相似。主产于甘肃铨水、西礼等地。属于铨水大黄型的商品,尚有文县大黄、清水大黄、庄浪大黄等数种,产于甘肃文县,成县、清水等地。②南大黄 又名:四川大黄、马蹄大黄。为药用大黄的干燥根茎。多横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马蹄,少数亦呈圆锥形或腰鼓形,长约6~12厘米,直径约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黄棕色或黄色,有微弯曲的棕色线纹(锦纹)。横断面黄褐色,多空隙,星点较大,排列不规则,质较疏松,富纤维性。气味较弱。商品有雅黄、南川大黄等,主产于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此外,陕西、湖北、贵州、云南、西藏等地亦产。以上各种大黄,均以外表黄棕色、锦纹及星点明显、体重、质坚实、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不涩、嚼之发粘者为佳。
功能主治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治实热便秘,谵语发托,食积痞满,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瘀停经闭,症瘕积聚,时行热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汤火伤。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①《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②《别录》:“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③《药性论》:“主寒热,消食,炼五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破痰实,冷热积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蚀脓,破留血”④《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塑滞、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疮疖痈毒”⑤《纲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备注另有一种山大黄为同属植物波叶大黄的根茎及根,又称苦大黄。常呈不规则圆柱形,外表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无锦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气不香,味苦而涩。质次。服后有腹痛感。
3、木通别名通草,附支,丁翁,丁父,葍藤,王翁,万年,万年藤,燕蕧,乌蕧,通草,活血藤。
来源为木通科植物白木通或三叶木通、木通的木质茎。9月采收,截取茎部,刮去外皮,阴干。
性状白木通的干燥木质茎呈圆柱形而弯曲,长30~60厘米,直径1.2~2厘米。表面灰褐色,外皮极粗糙而有许多不规则裂纹,节不明显,仅可见侧枝断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显纤维性,皮部较厚,黄褐色,木部黄白色,密布细孔洞的导管,夹有灰黄色放射状花纹。中央具小形的髓。气微弱,味苦而涩。以条匀,内色黄者为佳。产四川、湖北、湖南、广西等地。目前所用的木通药材,主要有关木通、川木通、淮通和白木通四类,其中使用最广的关木通为马兜铃科木通马兜铃的木质茎(详“关木通”条);其次为川木通,为毛茛科小木通、绣球藤等的木质茎(详“川木通”条);淮通为马兜铃科大叶马兜铃、淮通马兜铃的木质茎(详“淮通”及“朱砂莲”条);白木通则仅在少数地区自产自销。而历代本草所记载的木通则为木通科木通,目前很少见用。
功能主治泻火行水,通利血脉。治小便赤涩,淋浊,水肿,胸中烦热,喉痹咽痛,遍身拘痛,妇女经闭,乳汁不通。①《本经》:“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②《吴普本草》:“止自汗”③《别录》:“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鼻息肉,堕胎,去三虫”④《药性论》:“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⑤《食疗本草》:“煮饮之,通妇人血气,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金疮、踒折,煮汁酿酒妙”⑥《本草拾遗》:“利大小便,令人心宽下气”⑦《海药本草》:“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⑧《食性本草》:“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效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⑨《日华子本草》:“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塞;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⑩《安徽药材》:“治脚气浮肿”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