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解表止咳口服液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1味。
小儿解表止咳口服液的基本资料
小儿解表止咳口服液(现代标准)名称小儿解表止咳口服液
拼音Xiao’er Jiebiao Zhike Koufuye
成份麻黄、京半夏、青黛、杏仁水、百部、葶苈子、瓜蒌皮、大青叶、板蓝根、浙贝母、矮地茶
性状本品为深棕色的液体;气香,味苦、微甜。
功能主治解表清热,止咳祛痰。用于小儿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痰多。
规格每支装10毫升
用法用量口服,六月至一岁一次5毫升;一至三岁一次7、5毫升;三至七岁一次10毫升;七至十四岁一次15毫升,一日3次。
注意事项1、忌食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婴儿及糖尿病患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3、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疾患者均应慎用。脾虚易腹泻者慎服。4、风寒袭肺咳嗽不适用,症见发热恶寒、鼻流清涕、咳嗽痰白等。5、本品久置有少量轻摇易散的沉淀,摇匀后服用。6、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本品不宜长期服用。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置阴凉处。
有效期24个月
执行标准WS-5167(B-0167)-2002
小儿解表止咳口服液相关中药材
1、矮地茶别名平地木,老勿大,不出林,叶底珠。
来源为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Hornst.)B1.的全株。夏、秋季茎、叶茂盛时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生境分布生于林下、谷地、溪旁阴湿处。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
功能主治化痰止咳,利湿,活血。用于咳嗽、痰中带血、慢性支气管炎、湿热黄疸、跌扑损伤。
2、大青叶别名大青,蓝腚叶,蓝叶,蓝菜。
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路边青、寥科植物蓼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等的叶或枝叶。①路边膏叶7~8月采收叶片,晒干。②蓼蓝叶 小暑前后及白露前后采叶片晒干(天津地区都割取全草,切段、晒干)。③菘蓝叶8~10月采收叶片,晒干。④马蓝叶8~11月割取茎叶,晒干。
性状①路边青叶 干燥叶片(亦有将叶及幼枝切成小段者),微皱折,呈长椭圆形至细长卵圆形,长5~16厘米。上面棕黄色、棕黄绿色至暗棕红色,下面色较浅,全缘,先端渐尖,基部钝圆。纸质而脆。气微臭,味稍苦而涩。以叶大、无柄者为佳。主产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此外,广西、福建等地亦产。②蓼蓝叶 干燥叶(有时带枝),多皱缩,有时破碎。完整者呈长圆形至倒卵圆形,长约5~8厘米,宽约3~5厘米,似桃叶而较阔,先端钝尖,基部渐狭窄,全缘多数呈波状,稍有黄色毛茸,主脉黄色,亦有稀疏的毛茸。叶柄扁平,长约1厘米,基部具膜质托叶鞘,透明,灰白色,其边缘有稀疏长毛。质脆易碎。气微臭,味微涩而苦。以叶厚、色蓝绿、无枝梗、杂脆者为佳。主产河北、北京,山西等地。③菘蓝叶 干燥叶皱编成团块状,有时破碎,呈灰绿色或黄棕色。完整的叶呈长椭圆形至长圆状倒披针形,长4~11厘米,宽1~3厘米,全缘或微波状;先端钝尖,基部渐狭,延成翼状,上面有时可见点状突起,下面中脉明显。叶柄长5~7厘米,腹面稍凹下。质脆易碎。气微弱,味稍苦。以叶大、无柄、色暗灰绿者为佳。主产江苏、安徽、河北、河南、浙江等地。④马蓝叶 牛燥叶(有时带幼枝),多皱缩成团块状。完整者呈长圆形、倒卵状长圆形或椭圆殖针形,长8~15厘米,宽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叶缘有细小钝锯齿,上面黑绿色至暗棕黑色,下面色较淡,叶脉下面较显。叶柄长1~2厘米。质脆易碎。气微弱,味涩而微苦。以叶净、无枝梗、色黑绿者为佳。主产于福建、广西、广东、江西、浙江等地。此外,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治温病热盛烦渴,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肠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黄疸,痢疾,喉痹,口疮,痈疽肿毒。①《别录》:“疗时气头痛,大热,口疮。”“蓝叶汁,杀百药毒,解狼毒,射罔毒”②陶弘景:“疗伤寒方多用此,除时行热毒为良。”“蓝汁,至解毒。以汁涂五心,又止烦闷。甚疗蜂蟹毒”③《纲目》:“主热毒痢,黄疸,喉痹,丹毒。”“蓝叶汁,解斑蝥、芫青、樗鸡,朱砂、砒石毒”④《本草正》:“治瘟疫热毒发狂,风热斑疹,痈疡肿痛,除烦渴,止鼻衄、吐血,杀疳蚀、金疮箭毒。凡以热兼毒者,皆宜蓝叶捣汁用之”⑤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散瘀止血。治肠炎,菌痢,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感冒发热,齿龈出血”⑥《江西草药》:“治急性肝炎,肺结核,矽肺,牙痛,蛇伤,过敏性皮炎”
备注《纲目》及《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大青,均为马鞭草科植物路边青。
3、板蓝根别名大蓝根,大青根,靛青根,蓝靛根,靛根。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菘篮和草大青的根;或爵床科植物马蓝的根茎及根。初冬采挖,除去茎叶,洗净晒干。
性状①板蓝根 又名:大蓝根。为植物菘蓝或草大青的干燥根。呈细长圆柱形,长约10~20~30厘米,直径3~8毫米。表面浅灰黄色,粗糙,有纵皱纹及横斑痕,并有支根痕,根头部略膨大,顶端有一凹窝,周边有暗绿色的叶柄残基,较粗的根并现密集的疣状突起及轮状排列的灰棕色的叶柄痕。质坚实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至浅棕色,木质部黄色。气微弱,味微甘。以根平直粗壮、坚实、粉性大者为佳。主产河北、江苏、安徽等地。②马蓝根(《本草便读》)又名:蓝龙根、土龙根。为植物马蓝的干燥根茎及根,全长10~30厘米,灰褐色。根茎圆柱形,径约2~6毫米,上部带有短的地上茎,地上茎有对生分枝,根茎有膨大的节,节上分生稍粗的根茎及细长的须根。根细长而稍弯曲,表面有细皱纹。根茎及地上茎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略显纤维状,中央有大形的髓;根部质较柔韧。气无,味淡。以条长、粗细均匀者为佳。主产于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治流感,流脑,乙脑,肺炎,丹毒,热毒发斑,神昏吐衄,咽肿,痄腮,火眼,疮疹,舌绛紫暗,喉痹,烂喉丹痧,大头瘟疫,痈肿;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慢性肝炎、流行性腮腺炎、骨髓炎。①《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毒”②《本草述》:“治天行大头热毒”③《本草便读》:“清热解毒,辟疫,杀虫”④《分类草药性》:“解诸毒恶疮,散毒去火,捣汁或服或涂”⑤《现代实用中药》:“马蓝根为清凉、解热、解毒剂,用于丹毒、产褥热等”⑥《中药志》:“清火解毒,凉血止血。治热病发斑,丹毒,咽喉肿痛,大头瘟,及吐血、衄血等症”⑦《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治肝炎,腮腺炎”⑧《上海常用中草药》:“治感冒发热”⑨《广西中草药》:“治乙脑,流感,流脑,咽喉炎,口腔炎,扁桃体炎”
备注上述植物的叶或带幼枝的叶(大青叶)以及叶的加工制成品(青黛、蓝靛)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4、浙贝母别名土贝母,象贝,浙贝,象贝母,大贝母,土贝母,大贝,元宝贝,珠贝。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鳞茎。5~6月采挖,洗净泥土,大小分开,大者摘去心芽,分作2片,呈元宝状,称“元宝贝”,小者称“珠贝”。分别置擦笼内,擦去外皮,加石灰拌匀,经过一夜,使石灰渗入,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生于湿润的山脊、山坡、沟边及村边草丛中。分布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
性状①元宝贝 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片。一面凸出,一面凹入,呈元宝状,瓣长约1.7~4厘米,厚7~17毫米。表面白色,或带淡黄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齐,白色或淡黄色,富粉性。气微劈,味苦。②珠贝 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球形,高1~1.7厘米,直径2~3.5厘米。表面白色,外层两枚鳞叶肥厚,略似肾脏形,中央为2~3枚皱缩的小鳞叶及残茎,内表面垦淡黄白色。质地、气味同元宝贝。上述二种药材,均以鳞叶肥厚、表面及断面白色、粉性足者为佳。个较小、表面灰白色、断面中心棕红色者为质次。元宝贝较珠贝为优。主产浙江,安徽、江苏亦产。江苏产者称苏贝母,为浙贝母的野生种,其鳞茎较栽培种为小,直径2~3.5厘米,高1~1.5厘米。药材与珠贝相类。
功能主治清热化痰,散结解毒。治风热咳嗽,肺痈喉痹,瘰疬,疮疡肿毒。①《本草正》:“大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较之川贝母,清降之功,不啻数倍”②《本草从新》:“去时感风痰”③《纲目拾遗》:“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④《山东中草药手册》:“清肺化痰,制酸,解毒。治感冒咳嗽,胃痛吐酸,痈毒肿痛”
5、葶苈子别名大适,大室,蕇蒿,丁历,大适。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独行菜、北美独行莱或播娘蒿的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割取全草,晒干,打下种子,筛净杂质。
性状①北葶苈子 又名:苦葶苈。为植物独行菜或北美独行菜的种子。形如瓜子而扁,黄棕色,长约1.5毫米,宽约0.75毫米。一端钝圆,一端渐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明显;扩大镜观察,表面多颗粒状细小突起,并有2条纵列的浅槽。气微,味苦辛,有粘性。以子粒充实、均匀、黄棕色、无杂质者为佳。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此外,吉林、山西、甘肃、青海、黑龙江等地亦产。②华东葶苈子 又名:甜葶苈。为植物播娘蒿的种子。长圆形而扁,黄棕色,微有光泽,长约1毫米,径约0.5毫米,一端钝圆,另一端近截形,二边往往不等长,中央凹入,种脐位于凹入处,但不甚明显,种子表面具有细密的网纹及2条纵列的浅槽。气微,味淡,有粘性。以粒均匀、充实、黄棕色、无杂质者为佳。主产江苏、山东、安徽。此外,甘肃、河南、山西、陕西、河北、浙江等地亦产。此外,尚有①宽叶独行菜的种子在青海、甘肃作葶苈子使用(参见“宽叶独行菜”条);②柱腺独行菜的种子在甘肃作葶苈子使用。③桂竹糖芥的种子在山东、河北、内蒙古等部分地区作葶苈子使用,山东称为苦葶苈子,参见“桂竹糖芥”条。历代本草所载葶苈子的原植物不止一种。其中《政和本和所记载的葶苈均为独行菜属植物,即今之药材北葶苈子。《本草图经》的描述及《本草纲目》、《植物名实图考》所载的,则为蔊菜,其种子呈球形,略具棱角,长不足1毫米,黄褐色。目前在安徽、江西等地仍作葶苈子使用。
功能主治下气行水。治肺壅喘急,痰坎咳嗽,水肿胀满。①《本经》:“主症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②《别录》:“下膀胱水,伏留热气,皮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③《药性沦》:“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④《开宝本草》:“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饮”⑤《伤寒类要》:“治肾瘅、唇干”⑥《纲目》:“通月经”
6、杏仁别名杏核仁,杏子,木落子,苦杏仁,杏梅仁,杏核仁,甜梅。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等味苦的干燥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果肉及核壳,取种仁,晾干。置阴凉干燥处,防虫蛀。
生境分布主产东北、华北各省。
性状干燥种子,呈心脏形略扁,长1~1.5厘米,宽约1厘米左右,顶端渐尖,基部钝圆,左右不对称。种皮红棕色或暗棕色,自基部向上端散出褐色条纹,表面有细微纵皱;尖端有不明显的珠孔,其下方侧面脊棱上,有一浅色棱线状的种脐,合点位于底端凹入部,自合点至种脐,有一颜色较深的纵线,是为种脊,种皮菲薄,内有乳白色肥润的子叶两片,富于油质,接合面中间,常有空隙,胚根位于其尖端,味苦,有特殊的杏仁味。以颗粒均匀、饱满肥厚、味苦、不发油者为佳。杏仁有甜、苦之分,栽培杏所产者甜的较多,野生的一般均为苦的。从原植物来看,西伯利亚杏、辽杏及野生山杏的杏仁为苦杏仁,而杏及山杏的栽培种的杏仁有些是苦杏仁,有些是甜杏仁。
功能主治祛痰止咳,平喘,润肠。治外感咳嗽,喘满,喉痹,肠燥便秘。①《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②《本草经集注》:“解锡、胡粉毒”③《别录》:“主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④《药性论》:“治腹痹不通,发汗,主温病。治心下急满痛,除心腹烦闷,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入天门冬煎,润心肺。可和酪作汤,益润声气。宿即动冷气”⑤崔禹锡《食经》:“理风噤及言吮不开”⑥《医学启源》:“除肺中燥,治风燥在于胸膈。《主治秘诀》云,润肺气,消食,升滞气”⑦《滇南本草》:“止咳嗽,消痰润肺,润肠胃,消面粉积,下气,治疳虫”⑧《纲目》:“杀虫,治诸疮疥,消肿,去头面诸风气鼓疱”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以下两种同属植物的种子亦同等使用。其形态特点:①西伯利亚杏 叶片卵形或阔卵形,叶基部圆形或稍狭,边缘具细钝齿,背面脉腋常具有白色柔毛。花梗极短或缺如。核果球形,果肉薄,直径约2厘米,成熟时开裂。分布东北、内蒙古、河北、山西。②辽杏 大部分的特征与杏相同,但其叶基部很少呈心形,边缘有粗而深锐的重锯齿,花梗一般较萼筒为长,无毛。核边缘圆钝。分布东北。
7、半夏别名地文,水玉,守田,示姑,羊眼半夏,和姑,蝎子草,地珠半夏,麻芋果,三步跳,泛石子,地鹧鸪,地茨菇,老黄嘴,老和尚头,野芋头,老鸹头,捉嘴豆子,地巴豆,无心菜根,天落星,老鸹眼,麻芋子,地雷公,老瓜蒜,狗芋头,珠半夏,裂刀菜,麻草子,三叶半夏,三叶老,麻玉果,燕子尾,地文,害田。
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茎。7~9月间采挖,洗净泥土,除去外皮,晒干或烘干。
生境分布野生于山坡、溪边阴湿的草丛中或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产量大、质量好。
性状干燥块茎呈圆球形、半圆球形或偏斜状,直径0.8~2厘米。表面白色,或浅黄色,未去净的外皮呈黄色斑点。上端多圆平,中心有凹陷的黄棕色的茎痕,周围密布棕色凹点状须根痕,下面钝圆而光滑。质坚实,致密。纵切面呈肾脏形,洁白,粉性充足;质老或干燥过程不适宜者呈灰白色或显黄色纹。粉末嗅之呛鼻,味辛辣,嚼之发粘,麻舌而刺喉。以个大、皮净、色白、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以个小、去皮不净、色黄白、粉性小者为次。
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治湿痰冷饮,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外消痈肿。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内痰眩晕、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症;生用外治痈肿痰核。姜半夏多用于降逆止呕。(1)燥湿化痰:用于痰清稀而多之湿痰、寒痰,常配陈皮。(2)降逆止呕:降逆止呕之功颇着,可用于各种呕吐,尤宜于湿浊中阻所致的脘闷呕吐,常配生姜、茯苓。热证呕吐,应配清热泻火药。(3)消肿止痛:外用治疮疡肿毒、毒蛇咬伤。①《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②《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③《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吐食反胃,霍乱转筋,肠腹冷,痰疟”⑤《本草图经》:“主胃冷,呕哕”⑥《医学启源》:“治寒痰及形寒钦冷伤肺而咳,大和胃气,除胃寒,进饮食。治太阳痰厥头痛,非此不能除。《主治秘要》云,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⑦朱震亨:“治眉棱骨痛”⑧《纲目》:“治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掌叶半夏的块茎,在江苏、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与半夏的主要区别点为:掌叶半夏的块茎较大,通常直径3~4厘米;叶片掌状,有小叶9~11枚。参见“掌叶半夏”条。
8、百部别名百部根,白并,玉箫,箭杆,嗽药,百条根,野天门冬,百奶,九丛根,九虫根,一窝虎,九十九条根,山百根,牛虱鬼,药虱药,百部草,闹虱药。
来源为百部科植物蔓生百部、直立百部或对叶百部等的块根。春季新芽出土前及秋季苗将枯萎时挖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置沸水中浸烫后,取出晒干。
性状①蔓生百部和直立百部的块根略呈纺锤形,平直或略弯曲,两端细,长约4-18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黄白色至土黄色,极皱缩,具不规则的深纵沟及纵皱。质硬,易折断。断面微带角质,淡黄白色至暗棕色,中心柱多扁缩。气微,味先甜而后苦。以粗壮、肥润、坚实、色白者为佳。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苏、山东等地;此外江西、河南及湖北、四川部分地区亦产。②对叶百部的根较粗大,长约12~25厘米,直径约1~2厘米,纵皱较浅。质较坚硬。折断面微呈角质状,中心柱白色。以肥壮、色黄白者为佳。主产湖北、广西、云南、四川等地;此外,广东、安徽、湖南部分地区及贵州、福建、台湾等地亦产。
功能主治温润肺气,止咳,杀虫。治风寒咳嗽,百日咳,肺结核,老年咳喘,蛔虫、蛲虫病,皮肤疥癣、湿疹。(1)润肺止咳:用于新久咳嗽,如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及肺结核等。配麻黄、杏仁治小儿风寒咳喘;配紫菀、贝母、寒水石治小儿肺热咳嗽。(2)灭虱杀虫:用于头虱、体虱。浓煎灌肠治蛲虫。①《抱朴子》:“治咳及杀虫”②《别录》:“主咳嗽上气”③陶弘景:“百部火炙酒渍,饮之疗咳嗽,亦主去虱。又主暴嗽”④《药性论》:“治肺家热,上气,咳嗽,主润益肺”⑤《本草拾遗》:“火炙浸酒空腹饮,去虫蚕咬,兼疥癣疮”⑥《日华子本草》:“治疳蛔及传尸骨蒸劳,杀蛔虫,寸白、蛲虫”⑦《滇南本草》:“润肺,治肺热咳嗽:消痰定喘,止虚痨咳嗽,杀虫”⑧《中国药植志》:“与猪蹄煮服,可以治风湿症”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百日咳,肺结核,支气管炎,皮炎,湿疹,荨麻疹,脚癣,阿米巴痢疾”
备注云南、四川少数地区,有用百合科植物羊齿天门冬的块根作百部用,名“土百部”,详“土百部”条;广西有以石刁柏的块根作百部用,名“小百部”,详“小百部”条。
9、瓜蒌别名天撤,苦瓜,山金匏,药瓜皮。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l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的果实。秋末果实变为淡黄时采收,悬挂通风处阴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林缘半阴处。主产山东、河南、河北。
性状果实卵圆形或类球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深橙黄色至橙红色,皱缩或较平滑,顶端有残存花柱基,基部有果梗残迹;质脆,易破开,果皮稍厚,内表面黄白色,果瓤橙黄色,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气如焦糖;味微酸甜。
功能主治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肠。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乳痈、肺痈、肠痈肿痛。
10、麻黄别名龙沙,卑相,卑盐,狗骨,龙沙,色道麻,结力根。
来源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8~10月间割取绿色细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或晾至6成干时,再晒干。放置干燥通风处,防潮防霉。
生境分布主产山西、河北、甘肃、辽宁、内蒙古、新疆、陕西、青海、吉林等地。
性状①草麻黄 又名:田麻黄。茎呈细长圆柱形而微扁,少分枝,直径约1~2毫米,通常切成长约2~3厘米的小段。表面淡绿色至黄绿色,有细纵走棱线,手触之微有粗糙感,节明显,节间长2.5~6厘米。节上有膜质鳞叶2片(稀3片),长约3~4毫米,上部灰白色,锐长,三角形,尖端反曲,基部棕红色,连合成筒状。茎质脆,易折断,断面略纤维性,外圈为绿黄色,中央髓部呈红棕色。气微香,味微苦涩。②木贼麻黄 茎呈细长圆柱形,多分枝,较草麻黄稍细,直径约1~1.5毫米。表面草绿色至黄绿色,有纵走棱线,手触之无粗糙感,节间长1.5~3厘米。节上有2片(稀3片)膜质鳞叶,长约1~2毫米,上部为短三角形,灰白色,尖端多不反曲,基部棕红至黑棕色,连合成筒状。其他与上种相似。③中麻黄 呈细长圆柱形,直径为1.5~3毫米,全草呈黄绿色,节上的膜质鳞叶为3片轮生,长约2~3毫米。灰白色,先端锐尖,节间长2~6厘米,手触之有粗糙感。三者均以干燥、茎粗、淡绿色、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功能主治发汗,平喘,利水。治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咳嗽气喘;风水浮肿,小便不利;风邪顽痹,皮肤不仁,风疹瘙痒。①《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②《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③《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④《日华子本草》:“通九窍,调血脉,御山岚瘴气”⑤《珍珠囊》:“泄卫中实,去营中寒,发太阳、少阴之汗”⑥《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⑦《纲目》:“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⑧《科学的民间药草》:“治气喘,干草热,百日咳,气管支炎等”⑨《现代实用中药》:“对关节疼痛有效。”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腹痛,下痢,疝气,目疾及感冒”
备注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矮麻黄(分布四川、西藏、云南)、丽江麻黄(分布云南、四川)、膜果麻黄(分布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双穗麻黄(分布东北、新矗)等的草质茎,亦作麻黄使用。
11、青黛别名靛花,靛沫,蓝靛,靛花,青蛤粉,青缸花,蓝露,淀花,靛沫花。
来源为爵床科植物马蓝、豆科植物木蓝、十字花科植物菘蓝、草大青或蓼科植物蓼蓝叶中的干燥色素。
性状本品为极细的粉末,灰蓝色或深蓝色,质轻,易飞扬,可粘手粘纸。具草腥气,味微酸。以体轻、粉细,能浮于水面,燃烧时生紫红色火焰者为佳。如质重坚实,呈团块状,有白色小点,置水中有颗粒状下沉者品质为次。主产于福建、云南、江苏、安徽等地。此外,江西、河南、四川等地亦产。福建所产的品质最佳,称建青黛。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解毒。治温病热盛,斑疹,吐血、咯血,小儿惊痫,疮肿,丹毒,蛇虫咬伤。①《药性论》:“解小儿疳热、消瘦,杀虫”②《本草拾遗》:“解毒。小儿丹热,和水服之”③《开宝本草》:“主解诸药毒,小儿诸热,惊痫发热,天行头痛寒热,煎水研服之。亦摩敷热疮、恶肿、金疮、下血、蛇犬等毒”④《本草蒙筌》:“泻肝,止暴注,消上膈痰火,驱时疫头痛,敛伤寒亦斑,水调服之”⑤《纲目》:“去热烦,吐血,咯血,斑疮,阴疮,杀恶虫”⑥《本草述》:“治中风、头风、胁痛、瘈疭、颤振、眩晕、咳嗽、久嗽、呕吐、舌衄、咳嗽血,颓疝”⑦《本经逢原》:“治温毒发斑及产后热痢下重”⑧《要药分剂》:“除热解毒,兼能凉血”⑨《岭南采药录》:“可涂疮及痄腮。又治眼热有膜及吐血,内服之”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