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疮油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8味。
烫疮油的基本资料
烫疮油(现代标准)名称烫疮油
拼音tang chuang you
成份冰片、紫草、当归、白芷、龙血竭、虫白蜡、麻油、甘草。
性状本品为红色油状液体;气香。
功能主治清热止痛,解毒消肿,生肌。用于轻度小面积水火烫伤。
规格每瓶装10毫升
用法用量外用,涂患处。一日1~2次。
注意事项1、本品为外用药,禁止内服。2、切勿接触眼睛、口腔等黏膜处。3、孕妇慎用。4、水火烫伤面积较大,应去医院就诊。5、烫伤局部用药一定要注意清洁干净,在清洁环境下最好采用暴露疗法。6、本药使用时应注意全身情况,如有恶寒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7、用药后局部出现皮疹等过敏表现者应停用。8、用药2~3天症状无缓解或创面有脓苔者应去医院就诊。9、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10、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11、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2、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3、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执行标准WS-012(Z-001)-2002(1);WS-012(Z-001)-2002(2);WS-012-(Z-001)-2002(3)
烫疮油相关中药材
1、虫白蜡别名白蜡,虫蜡,蜡膏,白蜡,木蜡,树蜡。
来源为介壳虫科昆虫白蜡虫的雄虫,群栖于木犀科植物白蜡树、女贞及女贞属其他种植物枝干上所分泌的白色蜡质,精制而成。8~9月间采蜡。清晨用刀将包有蜡质的树枝切下,名曰“蜡花”,放入沸水锅中煮之,使蜡质熔化而浮于水面,冷后凝结成块。取出,再加水加热熔化,过滤后凝固即成。
生境分布分布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四川、湖南、贵州、云南;以四川产量为最大。
性状完整者多为圆形厚块,一般已打碎成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白色,或微带黄色,不透明或微透明;表面平滑或稍显皱纹,有光泽,触之有滑腻感。体轻,能浮于水面;质硬而稍脆,用手搓捏则粉碎。断面不平正,呈针状结晶形,或显小颗粒状,具玻璃样光泽。有微弱的特异臭气,味淡,嚼之如细沙样。不溶于水、醚及氯仿中,可溶于苯及石油醚中。熔点80~83℃。以色白、质硬、致密而无气泡。无败油气味者为佳。
功能主治止血,生肌,定痛。治金疮出血,尿血、下血,疮疡久溃不敛,下疳。①朱震亨:“生肌,止血,定痛,补虚,续筋接骨”②《纲目》:“杀瘵虫”③《东医宝鉴》:“止咳止泻,润肺脏,厚肠胃”④《本经逢原》:“治下疳;以半两入鲫鱼腹中煮食,治肠红”⑤《医林纂要》:“补肺敛气”
2、当归别名干归,马尾当归,秦哪,马尾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一般须培育3年才可采收。秋末挖取根部,除净茎叶、泥土,放在通风处阴干几天,按大小分别扎成小把,用微火熏于令透即得。本品带油性,易霉败、虫蛀,必须贮存干燥处。逢霉雨季节,须用硫黄熏过或适当的烘透。
生境分布分布甘肃、四川、云南、陕西、贵州、湖北等地。各地均有栽培。主产于甘肃、云南。此外,陕西、四川、湖北、贵州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可分为3部:根头部称“归头”,主根称“归身”,支根及支根梢部称“归尾”。全长约10~25厘米,身长约3~10厘米。归头直径2~4厘米,支根直径0.3~1厘米。外表灰棕色或棕褐色,全体具纵皱纹,支根部尤多,归头顶端圆平,有茎叶残基,常有不显着的环形皱纹,归身略呈圆柱形,身面凹凸不平,其下生有3~5条或更多的归尾,归尾上粗下细,多扭曲,表面有小疙瘩状的须根痕迹。质多柔韧,断面黄白色,有裂隙,中层有浅棕色环纹,并有多数棕色油点。气清香浓厚,味甘微苦辛。以主根大、身长、支根少、断面黄白色、气味浓厚者为佳。主根短小、支根多、气味较弱及断面变红棕色者质次。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①《本经》:“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②《别录》:“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藏,生肌肉”③《药性论》:“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⑤《珍珠囊》:头破血。身行血,尾止血。(《汤液本草》引作“头止血,身和血,梢破血”)⑥李杲:“当归梢,主癥癖,破恶血,并产后恶血上冲,去诸疮疡肿结,治金疮恶血,温中润燥止痛”⑦王好古:“主痿躄嗜卧,足下热而痛。冲脉为病,气逆里急;带脉为病,腹痛,腰溶溶如坐水中”⑧《本草蒙筌》:“逐跌打血凝,并热痢括疼滞住肠胃内”⑨《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⑩《本草再新》:“治浑身肿胀,血脉不和,阴分不足,安生胎,堕死胎”
备注下列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区有时也作当归入药,但质量较差。①东当归的根,又名:延边当归、日本当归。根肥大柔软,分枝较多,呈马尾状。质脆,油性较少。产吉林延边。②粉绿当归的根,又名:野秦归、云南野当归。根圆锥形,长5~10厘米,根头部径约1~2厘米,外表棕色或黑褐色。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产云南。③欧当归,我国有栽培,曾试代当归入药。
3、冰片别名合成龙脑,梅片,艾粉,结片。
来源为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或为樟脑、松节油等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龙脑冰片:从龙脑香树干的裂缝处,采取干燥的树脂,进行加工。或砍下树干及树枝,切成碎片,经水蒸气蒸馏升华,冷却后即成结晶。
生境分布分布南洋群岛一带。
性状①龙脑冰片 又名:龙脑(《别录》),脑子(《海上方》),瑞龙脑(《本草图经》),梅花脑子(《小儿药证直诀》),梅花片脑(《夷坚志》),片脑(《寿域神方》),梅花脑、冰片脑(《纲目》),梅片、梅冰。为龙脑香树脂的加工品。呈半透明块状、片状或颗粒状结晶,直径1~7毫米,厚约1毫米,类白色至淡灰棕色。气清香,昧清凉,嚼之则慢慢溶化。微量升华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为棒状或多角形。燃烧时无黑烟或微有黑烟。以片大而薄、色洁白、质松、气清香纯正者为佳。主产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等地。②机制冰片 为化学方法合成的加工制成品。呈半透明薄片状结晶,直径5~15毫米,厚约2~3毫米。白色,表面有如冰的裂纹。质松脆有层,可以剥离成薄片,手捻即粉碎。气清香,味辛凉。燃烧时有黑烟,无残迹遗留。产于上海、天津、南京、广州等地。另有菊科植物艾纳香的叶提取的结晶,习称艾片。在商品中亦作为冰片之一种,详“艾片”条。
功能主治通诸窍,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治中风口噤,热病神昏,惊痫痰迷,气闭耳聋,喉痹,口疮,中耳炎,痈肿,痔疮,目亦翳膜,蛲虫病。①《别录》:“妇人难产,取龙脑研末少许,以新汲水调服”②《唐本草》:“主心腹邪气,风湿积聚,耳聋。明目,去目赤肤翳”③《海药本草》:“主内外障眼,三虫,治五痔,明目,镇心,秘精”④张元素:“治大肠脱”⑤李杲:“治骨痛”⑥王好古:“散心盛有热”⑦《纲目》:“疗喉痹,脑痛,鼻息,齿痛,伤寒舌出,小儿痘陷。通诸窍,散郁火”⑧《本草备要》:“治惊痫痰迷”⑨《会约医镜》:“治肢节疼痛”
4、白芷别名芳香,苻蓠,泽芬,白茞,香白芷,芳香,白茝。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风的根。秋播种植的,次年7~9月间茎叶枯黄时采挖。春播种植的,当年10月采挖。择晴天,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部。除净残茎、须根及泥土(不用水洗),晒干或微火烘干。置干燥不通风处保存,防虫蛀或霉烂。
性状①川白芷(《济生方》)为植物兴安白芷或川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无明显的棱脊,长约7~24厘米,直径约1.5~2厘米。有时附有支根。顶端有凹洼的茎痕,也有多数同心环状的纹理。表面黄色或淡棕色,有众多皱纹,分布有少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突起处色较深,有时有支根切除的痕迹,显淡棕色。质坚硬而较轻。断面粉质,全部淡棕色,随处密布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而明显,木质部约占横断面的1/3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微香,味苦辛。以独支、皮细,外表土黄色、坚硬、光滑、香气浓者为佳。主产四川。产于河北者称祁白芷;产于河南者称禹白芷、会白芷。此外,湖南、湖北、山西、安徽、山东等地亦产。②杭白芷 为植物杭白芷的干燥根。类圆锥形而具四棱,长约10~20厘米,直径约1.5~2.5厘米,顶端有凹洼的茎痕。表面灰黄色或淡棕色,有较少的纵皱纹,布有多数长0.5~1厘米的皮孔样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多排列成四纵行,体形因之而具四棱,突起处色较深,有时也有支根切除的痕迹。质坚硬。断面粉质,白色或类白色,皮部有多数棕色油点,形成层环状棕色,明显;木质部淡棕灰色,约占横断面1/2强,射线紧密,自中心向四周辐射。气芳香,味苦辛。以根条粗大、皮细、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条小或过大,体轻松、粉性小、香气淡者质次。主产浙扛。③滇白芷 为植物云南牛防风的干燥根。直径0.2~1.5厘米,分枝或不分枝,下部细。外表棕黄色,多深纵纹,时有支根痕,上部有横皱纹。质脆。断面皮部类白色,散有棕色油点及裂隙,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淡黄色,占全径1/3。商品多已切成厚约1厘米以下的厚片。气芳香,味辣而苦。主产云南。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①《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②《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③《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④《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⑤《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⑥《纲目》:“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5、甘草别名美草,蜜甘,蜜草,蕗草,国老,灵通,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甜草根,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状茎。秋季采挖,除去茎基、枝叉、须根等,截成适当长短的段,晒至半干,打成小捆,再晒至全干。也有将外面栓皮削去者,称为“粉草”。置干燥通风处,防霉蛀。
生境分布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河岸砂质土等地。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其次为陕西、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青海、新疆等地。以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所产品质最优。
性状干燥根呈长圆柱形,不分枝,多截成长30~120厘米的段,直径0.6~3.3厘米。带皮的甘草,外皮松紧不等,显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皱纹、沟纹及稀疏的细根痕,皮孔横生,微突起,呈暗黄色。两端切面平齐,切面中央稍陷下。质坚实而重。断面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一明显的环纹和菊花心,常形成裂隙.微具特异的香气,味甜而特殊。根状茎形状与根相似,但表面有芽痕,横切面中央有髓。粉草外表平坦,淡黄色,纤维性,有纵裂纹。带皮甘草以外皮细紧、有皱沟、红棕色、质坚实、粉性足、断面黄白色者为佳;外皮粗糙,灰棕色、质松、粉性小、断面深黄色者为次;外皮棕黑色、质坚硬、断面棕黄色、味苦者不可入药。粉草较带皮甘草为佳。
功能主治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炙用,治脾胃虚弱,食少,腹痛便溏,劳倦发热,肺痿咳嗽,心悸,惊痫;生用,治咽喉肿痛,消化性溃疡,痈疽疮疡,解药毒及食物中毒。①《本经》:“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②《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③《药性论》:“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⑤《珍珠囊》:“补血,养胃”⑥《汤液本草》:“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消五发之疮疽,与黄耆同功”⑦《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痼,降火止痛”⑧《中国药植图鉴》:“治消化性溃疡和黄疸”
备注除上述主要品种外,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①光果甘草,又名:欧甘草。其特征为局部被有白霜和疏柔毛,不具腺毛,小叶长椭圆形或狭长卵形。荚果长圆形,扁而直或略弯曲。分布新疆。②黄甘草,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荚果略作镰状弯曲,膨胀,具腺毛。分布甘肃。③胀果甘草,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荚果长圆形而直,膨胀。分布新疆、甘肃等地。
6、麻油别名胡麻油,乌麻油,脂麻油,香油,生油,清油。
来源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种子榨取之脂肪油。
功能主治润燥通便,解毒,生肌。治肠燥便秘,蛔虫、食积腹痛,疮肿,溃疡,疥癣,皮肤皲裂。①《别录》:“利大肠,胞衣不落。生者摩疮肿,生秃发”②《千金·食治》:“去头面游风”③孟诜:“杀五黄,下三焦热毒气,通大小肠,治蛔心痛,敷一切恶疮疥癣,杀一切虫。取一合,和鸡子两颗,芒硝一两,搅服,少时即泻下热毒”④《本草拾遗》:“主天行热,肠秘内结热,服一合,下利为度”⑤《日华子本草》:“陈油煎膏,生肌长肉,止痛,消痈肿,补皮裂”⑥《纲目》:“解热毒,食毒、虫毒”
7、血竭别名骐驎竭,海蜡,麒麟血,木血竭,麒麟竭,血竭花。
来源为棕榈科植物麒麟竭的果实及树干中的树脂。采取果实,置蒸笼内蒸煮,使树脂渗出;或取果实捣烂,置布袋内,榨取树脂,然后煎熬成糖浆状,冷却凝固成块状。亦有将树干砍破或钻以若干小孔,使树脂自然渗出,凝固而成。
生境分布分布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伊朗;我国广东、台湾亦有种植。主产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伊朗等地。
性状干燥树脂呈不定形的块状物,大小不等,表面有沟纹及因布包而遗留的布纹,赤褐色或紫褐色。质硬而脆,断面紫褐色至黑褐色,有玻璃样光泽,有时有小孔。用火燃之,冒烟呛鼻。研成粉末则呈鲜艳的深红色。无香气,味甘而咸,嚼之砂样。以外表色黑如铁,研末红如血,燃之其烟呛鼻者佳。此外,尚有索科特拉血竭,系龙舌兰科植物龙血树的树脂,呈小泪滴状或碎块状,长不过2厘米,断面玻璃样,薄片酒红色。加热时无苯甲酸气味。产于东非。我国云南发现一种山铁树,又名:柬埔寨龙血树,其树脂与上述品种作用相同。植物形态参见“山铁树叶”条。
功能主治散瘀定痛,止血生肌。治跌打折损,内伤瘀痛;外伤出血不止,瘰疬,臁疮溃久不合。①《唐本草》:“主五脏邪气,带下,止痛,破积血,金创生肉”②《海药本草》:“主打伤折损,一切疼痛,补虚及血气搅刺,内伤血聚,并宜酒服”③《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恶疮疥癣久不合者,敷。此药性急,亦不可多使,却引脓”④王好古:“补心包络,肝血不足”⑤《纲目》:“散滞血诸痛,妇人血气,小儿瘈疭”
备注内服血竭引起过敏反应:某患者内服血竭后发生周身瘙痒,四肢及胸背部皮肤潮红,压之退色,手脚有明显的血管神经性水肿,两侧脚面和小腿接连部各有4x4厘米的大水泡1个,周围有豆粒大小水泡数十个,颜面发红,眼皮水肿,呼吸迫促,头晕等;检查:体温腋下38.9℃,脉搏92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80/65毫米汞柱,余无异常。经抗过敏治疗而愈。随后即用原来内服之血竭作斑贴试验,并用黄酒(因患者用黄洒冲服血竭发生过敏)和蒸馏水作对照,结果在血竭斑贴部出现4x4厘米范围的红色丘疹,局部瘙痒,全身无反应,24小时后丘疹消退;而黄酒及蒸馏水所作的对照局部皮肤均呈阴性。因此,临床应用血竭内服尚不能认为完全无虞,必要时需先作过敏试验,免致不良后果。
8、紫草别名茈草,紫丹,紫芺,地血,紫草茸,鸦衔草,紫草根,山紫草,红石根,野紫草,野麻灯,大紫草,红紫草,紫根,紫草根子,红条紫草,茈草,紫苭,茈蔰,硬紫草,软紫草。
来源为紫草科植物紫草、新藏假紫草或滇紫草的根。4~5月或9~10月间挖根,除去残茎及泥土(勿用水洗,以防退色),晒干或微火烘干。
性状①硬紫草 为紫草的干燥根,呈扭曲的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长约7~15厘米,直径约0.7~2厘米,根头部具茎残基,常有侧根。表面暗紫色,粗糙,有纵沟,皮部薄,稍有鳞片。质硬而轻脆,易折断,断面片状,皮部深紫色,与木部之间有裂隙或呈小圆孔状,木部较明显,黄白色。气特殊,味微甘而酸。主产东北、湖北、湖南等地。②软紫草 为新藏假紫草的根,呈不规则圆柱形,略扭曲,长约7~20厘米,直径约1~2.5厘米。表面暗紫色。顶端有茎基。皮部极疏松,成条状的鳞片,常十几层重重相迭,易剥落成不整齐的条状碎片。质松软而轻,易折断,断面成片状,木部不明显,黄白色,成环状,中心有暗紫色的大形髓。气特殊,味微酸。主产新疆。③滇紫草 为滇紫草的根除去外皮的木部,亦称硬紫草,圆柱形,长约15厘米,直径1~2厘米。下部长分歧。表面紫褐色,被暗紫色粉末,具扭曲的纵皱。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颗粒状,木部黄白色而稍紫,髓部紫色。气微弱,味微酸。滇紫草皮:为滇紫皮的根皮,呈不规则的碎片,长约0.5~5厘米,宽约0.5~2厘米,常数层相迭。表面紫褐色、内面平滑。质脆易断。气弱,味淡。主产云南。此外尚有:①天山紫草,与新藏假紫草近似,植株较矮小,聚伞花序呈簇生状。分布新疆。②帕米尔假紫草,根较粗大,茎多分枝;叶线状披针形;花冠长筒状,黄色,喉部有紫斑。分布新疆昆仑山。③假紫草,又名:内蒙紫草。高9~22厘米。茎单一或多枝。叶片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1~1.5厘米,宽0.2~0.6厘米。总状花序,花冠黄色,裂片具紫斑。分布内蒙古、甘肃、新疆。④长花滇紫草,与滇紫草近似而矮小,高15~30厘米。花冠约3厘米。分布西藏。上述植物的根均作紫草入药。
功能主治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治温热斑疹,湿热黄疸,紫癜,吐、衄、尿血,淋浊,热结便秘,烧伤,湿疹,丹毒,痈疡。①《本经》:“主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通水道”②《别录》:“疗腹肿胀满痛。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齄”③《药性论》:“治恶疮、瘑癣”④《本草图经》:“治伤寒时疾,发疮疹不出者,以此作药,使其发出”⑤《纲目》:“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⑥《医林纂要》:“补心,舒肝,散瘀,活血”⑦《吉林中草药》:“治便秘,尿血”⑧《陕西中草药》:“治汤火伤,皮炎,湿疹,尿路感染”
警告!本文使用信息聚合技术汇集而成,仅作学习、研究之用,切不可照本宣科、照猫画虎,身体有恙应尽早就医。本文资料绝大部分注明了出处,但不对信息的正确性负责,更不对使用本文信息导致的后果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