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乌丸

首乌丸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16味。

首乌丸的基本资料

首乌丸(现代标准)

名称首乌丸

拼音shou wu wan

成份制何首乌、地黄、牛膝(酒炙)、桑椹、女贞子(酒制)、墨旱莲、桑叶(制)、黑芝麻、菟丝子(酒蒸)、金樱子、补骨脂(盐炒)、豨莶草(制)、金银花(制)。辅料为:蜂蜜、纯化水、虫白蜡、二甲硅油。

性状本品为黑色的水蜜丸;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乌须发。用于肝肾两虚,头晕目花,耳鸣,腰痠肢麻,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注意事项1、忌不易消化食物。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5、服药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贮藏密封。

有效期36个月。

执行标准中国药典2000

首乌丸(《中国药典》)

处方制何首乌360g 地黄20g 牛膝(酒制)40g 桑椹70g 女贞子(酒制)40g 墨旱莲48g 桑叶(制)40g 黑芝麻16g 菟丝子(酒蒸)80g 金樱子70g 补骨脂(盐炒)40g 豨莶草(制)80g 金银花(制)20g

性状为黑色的水蜜丸;味甜、微苦。

炮制上十三味,除桑椹、墨旱莲和金樱子外,其余制何首乌等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桑椹和金樱子分别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3小时,第二次2小时,合并煎液,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约为.135的清膏;墨旱莲加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静置12小时,取上清液,浓缩成相对密度约为1.38的清膏。取上述细粉,将桑椹清膏、金樱子清膏、部分墨旱莲清膏、10g炼蜜和适量水混匀,用混合液泛丸,稍干后用剩余的墨旱莲清膏和10g炼蜜的混合液包衣,打光,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乌须发。用于肝肾两虚,头晕目花,耳鸣,腰酸肢麻,须发早白;高脂血症。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贮藏密封。

首乌丸相关中药材

1、补骨脂

别名胡韭子,婆固脂,破故纸,补骨鸱,黑故子,胡故子,吉固子,胡韭子,和兰苋。

来源为豆科植物补骨脂的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取果穗,晒干,打下果实,除去杂质。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分布河南、安徽、广东、陕西、山西、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主产四川、河南、陕西、安徽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扁椭圆形或略似肾形,长3~5毫米,直径2~4毫米,厚约1.5毫米,中央微凹,表面黑棕色:粗糙,具细微网状皱纹及细密腺点,少数果实外有淡灰棕色的宿萼。果皮薄,与种皮不易分离。剥开后内有种仁1枚,具子叶2片,淡棕色至淡黄棕色,富含油脂。气微香,味苦。以粒大、色黑。饱满、坚实、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肾助阳。治肾虚冷泻,遗尿,滑精,小便频数,阳痿,腰膝冷痛,虚寒喘嗽。外用治白癜风。①《药性论》:“主男子腰疼,膝冷囊湿,逐诸冷痹顽,止小便利,腹中冷”②《日华子本草》:“兴阳事,治冷劳,明耳目”③《开宝本草》:“主五劳七伤,风虚冷,骨髓伤败,肾冷精流及妇人血气堕胎”④《品汇精要》:“固精气”⑤《纲目》:“治肾泄,通命门,暖丹田,敛精神”⑥《玉楸药解》:“温暖水土,消化饮食,升达脾胃,收敛滑泄、遗精、带下、溺多、便滑诸证”⑦《医林纂要》:“治虚寒喘嗽”

2、金银花

别名忍冬花,鹭鸶花,银花,双花,二花,金藤花,双苞花,金花,二宝花,忍冬花,苏花,山金银花,土忍冬,土银花。

来源为忍冬科植物山银花Lonicara confusa DC.的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旷野疏林下或灌木丛中。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

性状花蕾棒状,略弯曲,长1~3cm。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唇部与冠部近相等,被短糙毛,萼筒亦密生灰白色或淡黄色小硬毛。气清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同金银花。

3、墨旱莲

别名旱莲草,水旱莲,莲子草,白花蟛蜞草,墨斗草,野向日葵,墨菜,黑墨草,墨汁草,墨水草,乌心草,金陵草,旱莲草,旱莲子,白旱莲,猢孙头,莲草,墨烟草,猪牙草,白花草,白花蟛蜞菊,墨记菜,野水凤仙,摘头乌,滴落乌,水风仙草,黑头草,古城墨,水旱蓬,冰冻草,节节乌,跳鱼草,假日头花仔,旱莲蓬,白田乌草,墨草,摘落乌,水葵花。

来源为菊科植物鳢肠的全草。夏、秋季割取全草,除净泥沙,晒干或阴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田野、路边、溪边及阴湿地上。分布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江苏、江西、浙江、广东等地。

性状干燥全草全体被白色茸毛。茎圆柱形,长约30厘米,直径约3毫米:绿褐色或带紫红色,有纵棱。叶片卷曲,皱缩或破碎,绿褐色。茎顶带有头状花序,多已结实,果实很多,呈黑色颗粒状。浸水后搓其茎叶,则呈黑色。气微香,味淡微咸。以色绿、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补肾,益阴。治吐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刀伤出血,须发早白,白喉,淋浊,带下,阴部湿痒。①《唐本草》:“主血痢。针灸疮发,洪血不可止者敷之;汁涂发眉,生速而繁”②《日华子本草》:“排脓,止血,通小肠,敷一切疮并蚕瘑”③《滇南本草》:“固齿,乌须,洗九种痔疮”④《纲目》:“乌须发,益肾阴”⑤《本草述》:“疗溺血及肾虚变为劳淋”⑥《生草药性备要》:“治跌打伤,理酒顶,化痰,杀螆,止痒,干水”⑦《分类草药性》:“止血,补肾,退火,消肿。治淋、崩”⑧《南宁市药物志》:“治目疾、翳膜”

4、虫白蜡

别名白蜡,虫蜡,蜡膏,白蜡,木蜡,树蜡。

来源为介壳虫科昆虫白蜡虫的雄虫,群栖于木犀科植物白蜡树、女贞及女贞属其他种植物枝干上所分泌的白色蜡质,精制而成。8~9月间采蜡。清晨用刀将包有蜡质的树枝切下,名曰“蜡花”,放入沸水锅中煮之,使蜡质熔化而浮于水面,冷后凝结成块。取出,再加水加热熔化,过滤后凝固即成。

生境分布分布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四川、湖南、贵州、云南;以四川产量为最大。

性状完整者多为圆形厚块,一般已打碎成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白色,或微带黄色,不透明或微透明;表面平滑或稍显皱纹,有光泽,触之有滑腻感。体轻,能浮于水面;质硬而稍脆,用手搓捏则粉碎。断面不平正,呈针状结晶形,或显小颗粒状,具玻璃样光泽。有微弱的特异臭气,味淡,嚼之如细沙样。不溶于水、醚及氯仿中,可溶于苯及石油醚中。熔点80~83℃。以色白、质硬、致密而无气泡。无败油气味者为佳。

功能主治止血,生肌,定痛。治金疮出血,尿血、下血,疮疡久溃不敛,下疳。①朱震亨:“生肌,止血,定痛,补虚,续筋接骨”②《纲目》:“杀瘵虫”③《东医宝鉴》:“止咳止泻,润肺脏,厚肠胃”④《本经逢原》:“治下疳;以半两入鲫鱼腹中煮食,治肠红”⑤《医林纂要》:“补肺敛气”

5、豨莶草

别名肥猪草,肥猪菜,粘苍子,粘糊菜,黄花仔,粘不扎,粘金强子,粘为扎,珠草,棉苍狼。

来源为菊科植物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 Makino的地上部分。夏、秋季开花前及花期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同属植物豨莶s.orientalis L.、毛梗豨莶S.glabrescens Makino同作豨莶草用。

生境分布生于林缘、林下、荒野、路边。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关节,解毒。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半身不遂、风疹湿疮。

6、何首乌

别名地精,亦敛,首乌,陈知白,红内消,马肝石,黄花乌根,小独根,赤首乌,铁秤砣,地精,赤敛,疮帚,山奴,山哥,山伯,山翁,山精,夜交藤根,黄花污根,血娃娃,田猪头,铁称陀,山首乌,药首乌,何相公。

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栽后3~4年春、秋采挖,洗净,切去两端,大者对半剖开,或切厚片,晒干、烘干或煮后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此外,浙江、安徽、广东、山东、江西、湖南亦产。

性状何首乌(赤首乌)干燥块根呈纺锤形或块状,长约6~15厘米,膨大部直径3~12厘米,外表红褐色或紫褐色,有不整齐的纵沟,凹凸不平,两端各有一根痕。质坚,显粉性。横断面淡红棕色或淡黄棕色,中心为一个较大的木心,周围有数个类圆形的异形维管束,形成云锦状花纹;干后收缩而有稍突起的皱纹。气无,味苦涩。以质重、坚实、显粉性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肝,益肾,养血,祛风。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软弱,筋骨酸痛,遗精,崩带,久疟,久痢,慢性肝炎,痈肿,瘰疬,肠风,痔疾。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用于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神经衰弱、高血脂症。①《何首乌录》:“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气及肠风”③《开宝本草》:“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④王好古:“泻肝风”⑤《滇南本草》:“涩精,坚肾气,止赤白便浊,缩小便,入血分,消痰毒。治办白癜风,疮疥顽癣,皮肤瘙庠。截疟,治痰疟”⑥《药品化义》:“益肝,敛血,滋阴。治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截虚疟,止肾泻,除崩漏,解带下”⑦《本草述》:“治中风,头痛,行痹,鹤膝风,痫证,黄疸”⑧《本草再新》:“补肺虚,止吐血”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⑩《江西草药》:“通便,解疮毒;制熟补肝肾,益精血”

备注《开宝本草》记载,何首乌有赤、白之分。现代药材,除上述蓼科之赤首乌外,少数地区亦有应用白首乌者。白首乌主要为萝藦科植物大根牛皮消的块根,参见“白首乌”条。此外,江苏(南京)亦有用耳叶牛皮消之块根者,参见“隔山消”条。

7、黑芝麻

别名胡麻,巨胜,狗虱,乌麻,乌麻子,油麻,油麻子,黑油麻,脂麻,巨胜子,黑脂麻,乌芝麻,小胡麻,胡麻,胡麻子。

来源为脂麻科植物脂麻Sesamum indicum L.的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生境分布除西藏外,各省区均有栽培。主产山东、河南、湖北、四川、安徽、江西、河北。

性状种子扁卵圆形,长约3mm,宽约2mm。表面黑色,平滑或有网状皱纹,先端有棕色点状种脐。种皮薄,子叶2,白色,富油性。味甘,有油香气。

功能主治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用于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病后脱发、肠燥便秘。

8、金樱子

别名刺榆子,刺梨子,金罂子,山石榴,山鸡头子,糖莺子,棠球,糖罐,糖果,黄刺果,蜂糖罐,槟榔果,金壶瓶,野石榴,糖橘子,小石榴,黄茶瓶,藤勾子,螳螂果,糖刺果,灯笼果,刺榆子,刺橄榄,刺兰棵子,糖罐子,刺头,倒挂金钩。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的果实。10~11月间,果实红熟时采摘,晒干,除去毛刺。

生境分布生长于荒废山野多石地方。分布华中、华南、华东及四川、贵州等地。主产于广东、湖南、浙江、江西等地。此外,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四川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果实呈倒卵形,略似花瓶,长约3厘米,直径1~2厘米。外皮红黄色或红棕色,上端宿存花萼如盘状,下端渐尖。全体有突起的棕色小点,系毛刺脱落后的残痕,触之刺手。质坚硬,切开观察,肉厚约1.5毫米,内壁附有淡黄色绒毛,有光泽,内有多数淡黄色坚硬的核。无臭,味甘微酸涩。以个大、色红黄、去净毛刺者为佳。

功能主治固精涩肠,缩尿止泻。治滑精,遗尿,小便频数,脾虚泻痢,肺虚喘咳,自汗盗汗,崩漏带下。①《别录》:“止遗泄”②《蜀本草》:“治脾泄下痢,止小便利,涩精气”③《滇南本草》:“治日久下痢,血崩带下,涩精遗泄”④《本草正》:“止吐血,衄血,生津液,收虚汗,敛虚火,益精髓,壮筋骨,补五藏,养血气,平咳嗽,定喘急,疗怔仲惊悸,止脾泄血痢及小水不禁”⑤《南宁市药物志》:“熬膏治火伤”

备注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几种同属植物的果实,在少数地区作金樱子使用。①美蔷薇及扁刺蔷薇,使用于河北、山西。②大花香蔷薇,使用于云南。③大叶蔷薇,使用于西藏。

9、菟丝子

别名豆寄生,无根草,黄丝,黄丝藤,无娘藤,金黄丝子,菟丝实,吐丝子,无娘藤米米,黄藤子,龙须子,萝丝子,缠龙子,黄湾子,黄网子,黄萝子,豆须子,黄丝子。

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种子。7~9月种子成熟时与寄主一同割下,晒干,打下种子,簸去杂质。

性状①菟丝子 干燥种子呈扁球形或卵圆形,两侧常凹陷,长径约1.5毫米,短径约1毫米。种皮红棕色或棕黄色,微粗糙。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细密的深色小点,一端有淡色圆点,其中央有线形种脐。质坚硬,不易破碎。气无,味微苦涩。以颗粒饱满、无尘土及杂质者佳。主产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等地。②大菟丝子 性状与上种相似,但较大,长径约3毫米,短径约2~3毫米,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有排列成不整齐的短线状斑纹。主产陕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同属植物海滨菟丝子及大豆菟丝子的种子在少数地区亦作菟丝子入药。

功能主治补肝肾,益精髓,明目。治腰膝酸痛,遗精,消渴,尿有余沥,目暗。(1)补肝肾:本品为补肾缩尿,止遗精之常用药。用于肝肾不足之腰膝酸痛、阳痿、遗精。本品性柔润,平补肝肾而不燥。(2)安胎:用于体弱易于流产者,常配桑寄生、续断。①《本经》:“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人,久服明目”②《雷公炮炙论》:“补人卫气,助人筋脉”③《别录》:“养肌强阴,坚筋骨,主茎中寒,精自出,溺有余沥,口苦燥渴,寒血为积”④《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又主消渴热中”⑤《日华子本草》:“补五劳七伤,治泄精,尿血,润心肺”⑥王好占:“补肝脏风虚”⑦《山东中药》:“治妇人常习流产”

10、女贞子

别名爆格蚤,冬青子,女贞实,爆格蚤,白蜡树子,鼠梓子。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枝叶晒干,或将果实略熏后,晒干;或置热水中烫过后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野,多栽植于庭园。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及华中各地。主产浙江,江苏、湖南、福建、广西、江西以及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卵形成椭圆球形,有的微弯曲,长5~10毫米,直径3~4毫米。外皮蓝黑色,具皱纹;两端钝圆,底部有果柄痕。质坚,体轻,横面破开后大部分为单仁,如为双仁,中间有隔瓤分开。仁椭圆形,两端尖,外面紫黑色,里面灰白色。无臭,味甘而微苦涩。以粒大、饱满、色蓝黑,质坚实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腰膝。治阴虚内热,头晕,目花,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①《本经》:“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②《本草蒙筌》:“黑发黑须,强筋强力,多服补血去风”③《纲目》:“强阴,健腰膝,明目”④《本草经疏》:“凉血、益血”⑤《本草正》:“养阴气,平阴火,解烦热骨蒸,止虚汗,消渴,及淋浊,崩漏,便血,尿血,阴疮,痔漏疼痛。亦清肝火,可以明目止泪”③《本草再新》:“养阴益肾,补气舒肝。治腰腿疼,通经和血”⑦《广西中药志》:“治老人大便虚秘”

11、蜂蜜

别名蜂糖,蜜糖,石蜜,石始,食蜜,白蜜,白沙蜜,沙蜜,蜂糖,石饴。

来源为蜜蜂科昆虫中华蜜蜂等所酿的蜜糖。

生境分布分布很广。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养殖的品种主要是意大利蜜蜂。全国大部地区均产。

性状为稠厚的液体,白色至淡黄色(白蜜),或橘黄色至琥珀色(黄蜜)。夏季如清油状,半透明,有光泽;冬季则易变成不透明,并有葡萄糖的结晶析出,状如鱼子。气芳香,味极甜。以水分小,有油性,稠如凝脂,用木棒挑起时蜜汁下流如丝状不断,且盘曲如折叠状,味甜不酸,气芳香,洁净无杂质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中,润燥,止痛,解毒。治肺燥咳嗽,肠燥便秘,胃脘疼痛,鼻渊,口疮,汤火烫伤,解乌头毒。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痓,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和百药”②《别录》:“养脾气,除心烦,食饮不下,止肠澼,肌中疼痛,口疮,明耳目”③《本草拾遗》:“主牙齿疳匿,唇口疮,目肤赤障,杀虫”④《本草衍义》:“汤火伤涂之痛止,仍捣薤白相和”⑤《纲目》:“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

备注另有一种有毒性的蜂蜜,在日本常自石楠科植物的花蜜得来。

12、桑椹

别名桑实,乌椹,文武实,黑椹,桑枣,桑葚子,桑果,桑粒,桑藨。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果穗。4~6月当桑椹呈红紫色时采收,晒干或略蒸后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江苏、浙江、湖南、四川、河北等地。

性状干燥果穗呈长圆形,长1~2厘米,直径6~10毫米。基部具柄,长1~1.5厘米。表面紫红色或紫黑色。果穗由30~60个瘦果聚合而成;瘦果卵圆形,稍扁,长2~5毫米,外具膜质苞片4枚。胚乳白色。质油润,富有糖性。气微,味微酸而甜。以个大、肉厚、紫红色、糖性大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肝,益肾,熄风,滋液。治肝肾阴亏,消渴,便秘,目暗,耳鸣,瘰疬,关节不利。①《唐本草》:“单食,主消渴”②《本草拾遗》:“利五脏关节,通血气,捣末,蜜和为丸”③《本草衍义》:“治热渴,生精神,及小肠热”④《滇南本草》:“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⑤《纲目》:“捣汁饮,解酒中毒,酿酒服,利水气,消肿”⑥《玉楸药解》:“治癃淋,瘰疬,秃疮”⑦《本草求真》:“除热,养阴,止泻”⑧《随息居饮食谱》:“滋肝肾,充血液,祛风湿,健步履,息虚风,清虚火”⑨《现代实用中药》:“清凉止咳”⑩《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安胎”

13、菟丝

别名王女,菟芦,复实,赤网,兔丘,菟缕,菟累,野狐浆草,火焰草,金线草,野狐丝,黄丝草,金丝草,无根金丝草,缠豆藤,豆马黄,吐血丝,莫娘藤,兔儿须,黄腊须,盘死豆,黄乱丝,麻棱丝,缠丝蔓,王女,鸮萝,狐丝,无根草,豆寄生,无娘藤。

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或大菟丝子的全草。秋季采收全草,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广东、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茎多缠绕成团,呈棕黄色,柔细,粗不及1毫米。叶退化成鳞状片,多脱落。花簇生于茎节,成球形。带有圆形或扁球形的果实,呈棕黄色。气微,味苦。以干燥、色黄棕、无夹杂者为佳。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利水,解毒。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淋浊,带下,痢疾,黄疸,痈疽,疔疮,热毒痱疹。①《本经》:“汁去面酐”②陶弘景:“其茎按以浴小儿,疗热痱”③《本草蒙筌》:“解热毒痱疹,散庠塌痘疮”④杜文燮《药鉴》:“利水,治湿热”⑤《百草镜》:“治癃淋浊痢,带下,黄疸,预解痘毒,敷红丝疔”⑥《药性考》:“凉血散血。治痈疽肿毒诸症,吐、衄、崩、便、咳、咯诸血,服之能止,解诸药毒,瘴疠疔痈恶疮”⑦《李氏草秘》:“治血,解痘疮毒,难产酒煎服”⑧《纲目拾遗》:“葛祖治狐骚气,辟汗愈疟”⑨《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利小便”⑩《四川中药志》:“行血,生精,发痘麻;洗汗斑及散痧”⑾《陕西中药志》:“内用有滋阴作用;煎汤外用治阴疮,阴肿,阴痒,阴痛及阴道滴虫病”

14、牛膝

别名百倍,怀牛膝,鸡胶骨,百倍,牛茎,脚斯蹬,铁牛膝,杜牛膝,怀夕,真夕,怀膝,土牛膝,淮牛膝,红牛膝,牛磕膝,牛克膝,牛盖膝,粘草子根,牛胳膝盖,野牛充膝,接骨丹,牛盖膝头,牛髁膝,山苋菜,对节草。

来源为苋科植物牛膝的根。牛膝的根,于冬季茎叶枯萎时采挖,去净须根,泥土,晒至干皱后,用硫黄熏数次,然后将顶端切齐、晒干。

生境分布栽培或野生于山野路旁。分布河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主产河南。

性状干燥根呈细长圆柱形,有时稍弯曲,上端较祖,下端较细,长约30~90匣米,直径约0.5~1厘米。表面呈土黄色或淡棕色;具细微的纵皱纹和稀疏的侧根痕。质坚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微呈角质状。气特殊,味微甜而涩。以根粗长,皮细坚实,色淡黄者为佳。

功能主治生用散瘀血,消痈肿。治淋病,尿血,经闭,症瘕,难产,胞衣不下,产后瘀血腹痛,喉痹,痈肿,跌打损伤。熟用补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四肢拘挛,痿痹。①《本经》:“主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②《别录》:“疗伤中少气,男肾阴消,老人失溺,补中续绝,填骨髓,除脑中痛及腰脊痛,妇人月水不通,血结,益精,利阴气,止发白”③《药性论》:“治阴痿,补肾填精,逐恶血流结,助十二经脉”④《日华子本草》:“治腰膝软怯冷弱,破癥结,排脓止痛,产后心腹痛并血运,落胎,壮阳”⑤《本草衍义》:“与苁蓉浸酒服,益肾;竹木刺入肉,捣烂罨之,即出”⑥张元素:“强筋”⑦《本草衍义补遗》:“能引诸药下行”⑧《滇南本草》:“止筋骨疼,强筋舒筋,止腰膝酸麻,破瘀坠胎,散结核,攻瘰疬,退痈疽、疥癞、血风、牛皮癣、脓窠”⑨《纲目》:“治久疟寒热,五淋尿血,茎中痛,下痢,喉痹,口疮,齿痛,痈肿恶疮,伤折”⑩《本草正》:“主手足血热瘙痹,血燥拘挛,通膀胱涩秘,大肠干结,补髓填精,益阴活血”⑾《本草备要》:“酒蒸则益肝肾,强筋骨,治腰膝骨痛,足痿筋挛,阴痿失溺,久疟,下痢,伤中少气,生用则散恶血,破癥结,治心腹诸痛,淋痛尿血,经闭难产,喉痹齿痛,痈疽恶疮”

15、豨莶

别名火莶,猪膏莓,虎膏,狗膏,火杴草,猪膏草,皱面地葱花,豨莶草,粘糊菜,希仙,虎莶,黄猪母,肥猪苗,母猪油,亚婆针,棉花狼,粘强子,粘不扎,虾钳草,铜锤,土伏虱,金耳钩,有骨消,黄花草,猪母菜,猪冠麻叶,四棱麻,大接骨,老奶补补丁,野芝麻,毛檫拉子,大叶草,棉黍棵,老陈婆,油草子,风湿草,老前婆,野向日葵,牛人参,稀莶草,火莶,火枚草,棉苍狼,绿莶草,铜锤草,猪冠麻。

来源为菊科植物腺梗豨莶、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全草。夏季开花前割取全草,除去杂质,晒至半干后,再置通风处晾干。

生境分布主产于我国中部及北部。以湖北、湖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

性状干燥全草,茎方柱形,略具四棱,侧面下陷成纵沟,灰绿色至灰棕色,有时带紫棕色,被有灰白色柔毛.分校对生,上有叶柄的环形残痕,形成明显的节。质轻而脆,易折断,断面有白色髓部。叶对生,多破碎而不完整,灰绿色,上下面均有灰白色柔毛,纸质而脆。在茎顶或叶腋间有时可见黄色头状花序,外有匙形的总苞,总苞上可见点状腺毛。气微,味微苦。以茎粗、叶多、花未开放、灰绿色者为佳。

功能主治祛风湿,利筋骨,降血压。治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无力,疟疾,急性肝炎,高血压病,疔疮肿毒,外伤出血。①《唐本草》:“主热匿,烦满不能食,生捣汁服三、四合。”“主金疮,止痛,断血,生肉,除诸恶疮,消浮肿,捣封之。汤渍、散敷并良”②《本草拾遗》:“主久疟,痰饮,生捣绞汁服,得吐出痰;亦碎敷蜘蛛咬,虫蚕咬,蠼螋溺疮”③《开宝本草》:“疗虎及狗咬疮”④《本草图经》:“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服之补虚,安五脏,生毛发。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妇人久冷,尤宜服用之”⑤《履巉岩本草》:“医软瘫风疾,筋脉缓弱。为末,酒调服”⑥《滇南本草》:“治诸风、风湿症,内无六经形症,外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气壅盛,手足麻木,痿痹不仁,筋骨疼痛,湿气流痰,瘫痪痿软,风湿痰火,赤白癜风,须眉脱落等症”⑦《本草经疏》:“祛风除湿,兼活血之要药”⑧《分类草药性》:“明目,黑发,滋阴养血”⑨《贵州民间方药集》:“润肺止咳”⑩《广西中药志》:“其叶外敷虾钳疮(生两指隙间)”⑾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安神降压,祛风止痛。治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风湿痹痛;蛇虫咬伤”

备注此外,在广东、广西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防风草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参见“防风草”条。云南地区有以唇形科植物多苞糙苏(又名香苏)的全草作豨莶草使用。

16、桑叶

别名铁扇子,蚕叶。

来源为桑科植物桑的叶。10~11月间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有栽培。以江苏、浙江一带为多。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南部育蚕区产量较大。

性状干燥叶片多卷缩破碎,完整者呈卵形或宽卵形,长8~13厘米,宽7~11厘米。先端尖,边缘有锯齿,有时作不规则分裂,基部截形、圆形或心脏形。上面黄绿色,略有光泽,沿叶脉处有细小毛茸;下面色稍浅,叶脉突起,小脉交织成网状,密生细毛。质脆易碎。气微,味淡,微苦涩。以叶片完整、大而厚、色黄绿、质脆、无杂质者为佳。习惯应用桑叶以经霜者为好,称“霜桑叶”或“冬桑叶”。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凉血明目。治风温发热,头痛,目赤,口渴,肺热咳嗽,风痹,瘾疹,下肢象皮肿。①《本经》:“除寒热,出汗”②《唐本草》:“水煎取浓汁,除脚气、水肿,利大小肠”③孟诜:“炙煎饮之,止渴,一如茶法”④《本草拾遗》:“主霍乱腹痛吐下,冬月用干者浓煮服之。细锉,大釜中煎取如赤糖,去老风及宿血”⑤《日华子本草》:“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服;除风痛出汗,并扑损瘀血,并蒸后罯;蛇虫蜈蚣咬,盐挼敷上”⑥《本草图经》:“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⑦《丹溪心法》:“焙干为末,空心米饮凋服,止盗汗”⑧《本草蒙筌》:“煮汤,洗眼去风泪,消水肿脚浮,下气,利关节”⑨《纲目》:“治劳热咳嗽,明目,长发”⑩《本草从新》:“滋燥,凉血,止血”⑾《百草镜》:“治肠风”⑿《本草求真》:“清肺泻胃,凉血燥湿”⒀《本草求原》:“止吐血、金疮出血”⒁《山东中药》:“治喉痛,牙龈肿痛,头面浮肿”

备注下列同属植物.在少数地区亦同等入药。鸡桑,具细长2裂的花柱(参见“小叶桑”条);蒙桑,叶缘锯齿常具刺毛;华桑,叶缘具钝圆锯齿,幼叶两面密生细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