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龟板汤

附子龟板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6味。

附子龟板汤的基本资料

附子龟板汤(姜春华方)

处方附块6克,龟板9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何首乌15克,丹参15克,磁石30克,石决明24克。

功能主治滋阴潜阳。主阴阳两虚,虚阳上亢。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附子龟板汤相关中药材

1、何首乌

别名地精,亦敛,首乌,陈知白,红内消,马肝石,黄花乌根,小独根,赤首乌,铁秤砣,地精,赤敛,疮帚,山奴,山哥,山伯,山翁,山精,夜交藤根,黄花污根,血娃娃,田猪头,铁称陀,山首乌,药首乌,何相公。

来源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块根。栽后3~4年春、秋采挖,洗净,切去两端,大者对半剖开,或切厚片,晒干、烘干或煮后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分布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主产河南、湖北、贵州、四川、江苏、广西等地。此外,浙江、安徽、广东、山东、江西、湖南亦产。

性状何首乌(赤首乌)干燥块根呈纺锤形或块状,长约6~15厘米,膨大部直径3~12厘米,外表红褐色或紫褐色,有不整齐的纵沟,凹凸不平,两端各有一根痕。质坚,显粉性。横断面淡红棕色或淡黄棕色,中心为一个较大的木心,周围有数个类圆形的异形维管束,形成云锦状花纹;干后收缩而有稍突起的皱纹。气无,味苦涩。以质重、坚实、显粉性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肝,益肾,养血,祛风。治肝肾阴亏,发须早白,血虚头晕,腰膝软弱,筋骨酸痛,遗精,崩带,久疟,久痢,慢性肝炎,痈肿,瘰疬,肠风,痔疾。制首乌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壮筋骨;用于眩晕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软、肢体麻木、神经衰弱、高血脂症。①《何首乌录》:“主五痔,腰腹中宿疾冷气,长筋益精,能食,益气力,长肤,延年。”②《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冷气及肠风。”③《开宝本草》:“主瘰疬,消痈肿,疗头面风疮,五痔,止心痛,益血气,黑髭鬓,悦颜色,亦治妇人产后及带下诸疾。”④王好古:“泻肝风。”⑤《滇南本草》:“涩精,坚肾气,止赤白便浊,缩小便,入血分,消痰毒。治办白癜风,疮疥顽癣,皮肤瘙庠。截疟,治痰疟。”⑥《药品化义》:“益肝,敛血,滋阴。治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截虚疟,止肾泻,除崩漏,解带下。”⑦《本草述》:“治中风,头痛,行痹,鹤膝风,痫证,黄疸。”⑧《本草再新》:“补肺虚,止吐血。”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神经衰弱,慢性肝炎。”⑩《江西草药》:“通便,解疮毒;制熟补肝肾,益精血。”

备注《开宝本草》记载,何首乌有赤、白之分。现代药材,除上述蓼科之赤首乌外,少数地区亦有应用白首乌者。白首乌主要为萝藦科植物大根牛皮消的块根,参见“白首乌”条。此外,江苏(南京)亦有用耳叶牛皮消之块根者,参见“隔山消”条。

2、石决明

别名鲍鱼壳,九孔螺,九孔石决明,鳆鱼甲,千里光,真海决,海决明,海南决,关海决,鲍鱼壳,鲍鱼皮,金蛤蜊皮,真珠母。

来源为鲍科动物九孔鲍或盘大鲍等的贝壳。夏秋捕捉。捕得后,将肉剥除,取壳,洗净,除去杂质,晒干。药材以九孔鲍的贝壳称为“光底海决”;盘大鲍的贝壳称为“毛底海决”。

性状①光底海决 又名:耳片壳、海决明、海南决。为椭圆形贝壳,大小不一,一般长3~8厘米,宽2.5~5.5厘米。外表灰棕色,洁净,略平滑,螺肋末端8~9孔,内外相通,孔口与壳面平。壳内表面显珍珠样彩色光泽。质坚硬,不易破碎。气无,味微咸。以个大、壳厚、外表洁净、内表面有彩色光泽者为佳。主产广东、福建等地。②毛底海决 又名:关海决。形状与前者略似,一般长5~12厘米,宽3~8厘米。外表灰棕色或灰黄色,常附有苔藓类或石灰虫、苔藓虫等杂质而呈绿色或棕色,凹凸不平,极为粗糙,肋状纹理不显着。螺肋末端4~5孔开口,孔口突出于壳面。余同光底海决。主产辽宁、山东等地。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除热,明日。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芳热,青盲内障。①《别录》:“主目障翳痛,青盲。”②《海药本草》:“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③《纲目》:“通五淋。”④《本草从新》:“愈疡疽。”⑤《本草求原》:“软坚,滋肾,治痔漏。”⑥《山东中草药手册》:“镇肝、明目,治眩晕。”

3、女贞子

别名爆格蚤,冬青子,女贞实,爆格蚤,白蜡树子,鼠梓子。

来源为木犀科植物女贞的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除去枝叶晒干,或将果实略熏后,晒干;或置热水中烫过后晒干。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野,多栽植于庭园。分布华东、华南、西南及华中各地。主产浙江,江苏、湖南、福建、广西、江西以及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卵形成椭圆球形,有的微弯曲,长5~10毫米,直径3~4毫米。外皮蓝黑色,具皱纹;两端钝圆,底部有果柄痕。质坚,体轻,横面破开后大部分为单仁,如为双仁,中间有隔瓤分开。仁椭圆形,两端尖,外面紫黑色,里面灰白色。无臭,味甘而微苦涩。以粒大、饱满、色蓝黑,质坚实者为佳。

功能主治补肝肾,强腰膝。治阴虚内热,头晕,目花,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滋补肝肾,明目乌发。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须发早白、目暗不明。①《本经》:“主补中,安五脏,养精神,除百疾。久服肥健。”②《本草蒙筌》:“黑发黑须,强筋强力,多服补血去风。”③《纲目》:“强阴,健腰膝,明目。”④《本草经疏》:“凉血、益血。”⑤《本草正》:“养阴气,平阴火,解烦热骨蒸,止虚汗,消渴,及淋浊,崩漏,便血,尿血,阴疮,痔漏疼痛。亦清肝火,可以明目止泪。”③《本草再新》:“养阴益肾,补气舒肝。治腰腿疼,通经和血。”⑦《广西中药志》:“治老人大便虚秘。”

4、石决明

别名鲍鱼壳,九孔螺,九孔石决明,鳆鱼甲,千里光,真海决,海决明,海南决,关海决,鲍鱼壳,鲍鱼皮,金蛤蜊皮,真珠母。

来源为鲍科动物九孔鲍或盘大鲍等的贝壳。夏秋捕捉。捕得后,将肉剥除,取壳,洗净,除去杂质,晒干。药材以九孔鲍的贝壳称为“光底海决”;盘大鲍的贝壳称为“毛底海决”。

性状①光底海决 又名:耳片壳、海决明、海南决。为椭圆形贝壳,大小不一,一般长3~8厘米,宽2.5~5.5厘米。外表灰棕色,洁净,略平滑,螺肋末端8~9孔,内外相通,孔口与壳面平。壳内表面显珍珠样彩色光泽。质坚硬,不易破碎。气无,味微咸。以个大、壳厚、外表洁净、内表面有彩色光泽者为佳。主产广东、福建等地。②毛底海决 又名:关海决。形状与前者略似,一般长5~12厘米,宽3~8厘米。外表灰棕色或灰黄色,常附有苔藓类或石灰虫、苔藓虫等杂质而呈绿色或棕色,凹凸不平,极为粗糙,肋状纹理不显着。螺肋末端4~5孔开口,孔口突出于壳面。余同光底海决。主产辽宁、山东等地。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除热,明日。治风阳上扰、头痛眩晕,惊搐,骨蒸芳热,青盲内障。①《别录》:“主目障翳痛,青盲。”②《海药本草》:“主青盲内障,肝肺风热,骨蒸劳极。”③《纲目》:“通五淋。”④《本草从新》:“愈疡疽。”⑤《本草求原》:“软坚,滋肾,治痔漏。”⑥《山东中草药手册》:“镇肝、明目,治眩晕。”

5、丹参

别名红根,大红袍,血参根,血山根,红丹参,紫丹参,郄蝉草,赤参;木羊乳,逐马,奔马草,山参,红根,山红萝卜,活血根,靠山红,红参,精选酒壶根,野苏子根,山苏子根,蜜罐头,朵朵花根,蜂糖罐,亦参,木羊乳,紫党参,烧酒壶根。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根。自11月上旬至第二年3月上旬均可采收,以11月上旬采挖最宜。将根挖出,除去泥土、根须,晒干。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阳处。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四川、贵州、山西、陕西、甘肃、广西等地。主产安徽、山西、河北、四川、江苏等地。此外,湖北、甘肃、辽宁、陕西、山东、浙江、河南、江西等地亦产。

性状干燥根茎顶部常有茎基残余,根茎上生1至多数细长的榀。根略呈长圆柱形,微弯曲,有时分支,其上生多数细须根,根长约10~25厘米,直径约0.8~1.5厘米,支根长约5~8厘米,直径约2~5毫米,表面棕红色至砖红色,粗糙,具不规则的纵皱或栓皮,多呈鳞片状剥落.质坚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带角质或纤维性,皮部色较深,呈紫黑色或砖红色,木部维管束灰黄色或黄白色,放射状排列。气弱,味甘微苦。以条粗、内紫黑色,有菊花状白点者为佳。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安神宁心,排脓,止痛。治心绞痛,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血崩带下,症瘕,积聚,瘀血腹痛,骨节疼痛,惊悸不眠,恶疮肿毒。①《本经》:“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破症除瘕,止烦满,益气。”②《吴普本草》:“治心腹痛。”③《别录》:“养血,去心腹痼疾结气,腰脊强,脚痹;除风邪留热,久服利人。”④陶弘景:“渍酒饮之,疗风痹。”⑤《药性论》:“治脚弱,疼痹,主中恶;治腹痛,气作声音呜吼。”⑥《日华子本草》:“养神定志,通利关脉。治冷热劳,骨节疼痛,四肢不遂;排脓止痛,生肌长肉;破宿血,补新生血;安生胎,落死胎;止血崩带下,调妇人经脉不匀,血邪心烦;恶疮疥癣,瘿赘肿毒,丹毒;头痛,赤眼,热温狂闷。”⑦《滇南本草》:“补心定志,安神宁心。治健忘怔冲,惊悸不寐。”⑧《纲目》:“活血,通心包络。治疝痛。”⑨《云南中草药选》:“活血散瘀,镇静止痛。治月经不调,痛经,风湿痹痛,子宫出血,吐血,乳腺炎,痈肿。”

备注此外,尚有下列几种植物的根,有些地区亦作丹参使用:①甘肃丹参,根呈圆锥形。叶多基生或生于茎的下部,十片三角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心形或戟形。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西藏。②褐毛丹参,叶背面密生褐色柔毛。使用于甘肃、宁夏、青海、云南。③滇丹参,根肉质,肥厚,纺锤形,数个簇生。叶根生,单叶或羽状复叶,单叶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基部微心形,两面多皱纹及微柔毛,边缘有圆齿;羽状复叶有小叶3~5。轮伞花序有花4~6,于茎顶排成疏生的总状花序;花冠青紫色。使用于云南地区。

6、磁石

别名吸铁石,活磁石,灵磁石,磁铁石,玄石,磁君,处石,延年沙,续未石,拾针,绿秋,伏石母,玄武石,帝流浆,席流浆,瓷石,熁铁石,元武石,吸铁石,吸针石,慈石,雄磁石,摄石,铁石,戏铁石,熁石。

来源为氧化物类矿物磁铁矿的矿石。开采后,除去杂石,选择吸铁能力强者(称“活磁石”或“灵磁石”)入药,磁石采集后放置日久,发生氧化,其磁性便会减退,乃至失去吸铁能力(称“死磁石”或“呆磁石”),影响药效,故应经常用铁屑或泥土包埋之,以保持其磁性,如已失去磁性,则可与活磁石放在一起,磁性可逐渐恢复。

生境分布产江苏、山东,辽宁、广东、安徽、河北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多具棱角,大小不一。表面铁黑色至棕褐色,不透明,有金属样光泽;有的无光泽或覆有少许棕色粉末;有的粗糙并具少许针眼状孔隙;有的含黄色或其他颜色的杂质。体重,质坚硬,难破碎,断面不整齐。有土样气味。活磁石具吸铁能力。死磁石不具吸铁能力,色较红棕,通常有孔隙,杂质较多,并较易砸碎。以黑色、有光泽、吸铁能力强者为佳。加热480℃后,磁性突然消失,冷却后又恢复。不溶于水及硝酸。溶于浓盐酸,溶液呈橙黄色,其溶液显铁化物的各种特殊反应。

功能主治潜阳纳气,镇惊安神。治头目眩晕,耳鸣耳聋,虚喘,惊痫,怔忡。①《本经》:“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洗洗酸痟,除大热烦满及耳聋。”②《别录》:“养肾藏,强骨气,益精除烦,通关节,消痈肿鼠瘘,颈核喉痛,小儿惊痫。”③《药性论》:“补男子肾虚风虚,身强、腰中不利,加而用之。”④《日华子本草》:“治眼昏,筋骨羸弱,补五劳七伤,除烦躁,消肿毒。”⑤《本草衍义》:“肾虚耳聋目昏者皆用之。”⑥《纲目》:“明目聪耳,止金疮血。”⑦《玉楸药解》:“治阳痿,脱肛,金疮,肿毒,敛汗止血。”⑧《本草从新》:“治恐怯怔忡。”⑨《本草求原》:“治瞳神散大及内障。”⑩《本草便读》:“纳气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