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和汤

二和汤的基本资料,相关中药材3味。

二和汤的基本资料

二和汤(《嵩崖尊生》卷九)

处方甘蔗汁、生姜汁、葛根汁。

功能主治呕吐恶心,手足热。

二和汤相关中药材

1、葛根

别名干葛,甘葛,粉葛,葛葛根,葛麻茹,葛子根,葛条根,鸡齐根,干葛,葛于根,黄葛根,葛藤,葛麻藤。

来源为豆科植物葛的块根。春、秋采挖,洗净,除去外皮,切片,晒干或烘干。广东、福建等垃切片后,用盐水、白矾水或淘米水浸泡,再用硫黄熏后晒干,色较白净。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草丛中或路旁及较阴湿的地方。分布辽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全国大部地区有产,主产河南、湖南、浙江、四川等地。

性状干燥块根呈长圆柱形,药材多纵切或斜切成板状厚片,长短不等,约长20厘米左右,直径5~10厘米,厚0.7~1.3厘米。白色或淡棕色,表面有时可见残存的棕色外皮,切面粗糙,纤维性强。质硬而重,富粉性,并含大量纤维,横断面可见由纤维所形成的同心性环层,纵切片可见纤维性与粉质相间,形成纵纹。无臭,味甘。以块肥大、质坚实、色白、粉性足、纤维性少者为佳;质松、色黄、无粉性、纤维性多者质次。

功能主治升阳解肌,透疹止泻,除烦止温。治伤寒、温热头痛项强,烦热消渴,泄泻,痢疾,癍疹不透,高血压,心绞痛,耳聋。①《本经》:“主消渴,身太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②《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疗消渴,伤寒壮热。”③《本草经集注》:“杀野葛、巴豆、百药毒。”④陶弘景:“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温病发热。葛根为屑,疗金疮断血,亦疗疟及疮。”⑤《药性论》:“治天行上气,呕逆,开胃下食,主解酒毒,止烦渴。熬屑治金疮,治时疾解热。”⑥《唐本草》:“末服之,主猘狗啮,并饮其汁良。”⑦《本草拾遗》:“生者破血,合疮,堕胎,解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⑧《日华子本草》:“治胸膈热,心烦闷热狂,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敷蛇虫啮。”⑨《开宝本草》:“小儿热痞,以葛根浸捣汁饮之。”⑩《医学启原》:“除脾胃虚热而渴。”⑾张元素:“发散表邪,发散小儿疮疹难出。”⑿《纲目》:“散郁火。”

备注除上述正品外,尚有同属植物食用葛藤、峨嵋葛藤、甘葛藤、三裂叶野葛藤等的块根,在少数地区亦作葛根使用。

2、甘蔗

别名红甘蔗,薯蔗,干蔗,接肠草,竿蔗,糖梗。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秆。秋后采收,砍取地上部分。削去上部梢叶捆扎,置阴暗不通风处,保持水分。

生境分布广植于温带及热带地区。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安徽、江西、浙扛、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功能主治消热,生津,下气,润燥。治热病津伤,心烦口渴,反胃呕吐,肺燥咳嗽,大便燥结。并解酒毒。①《别录》:“主下气和中,助脾胃,利大肠。”②《食疗本草》:“主补气,兼下气。”③《日华子本草》:“利大小肠,下气痢,补脾,消痰止渴,除心烦热。”④《日用本草》:“止虚热烦渴,解酒毒。”⑤《滇南本草》:“治百毒诸疮,痈疽发背,捣烂敷之;汁:治心神恍惚,神魂不定,中风失音,冲开水下。又熬饧食,和胃更佳。”⑥《滇南本草图说》:“同姜汁服,可解河豚毒。”⑦《本草再新》:“和中清火,平肝健脾,生津止渴,治吐泻、疟、痢,解疮火诸毒。”⑧《随息居饮食谱》:“利咽喉,强筋骨,息风养血,大补脾阴。”

3、生姜

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鲜生姜,蜜炙姜,生姜汁。

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夏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泥土。

生境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栽培。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四川、广东、山东、陕西等地。

性状鲜根茎为扁平不规则的块状,并有枝状分枝,各柱顶端有茎痕或芽,表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光泽,具浅棕色环节。质脆,折断后有汁液渗出;断面浅黄色,有一明显环纹,中间稍现筋脉。气芳香而特殊,味辛辣。以块大、丰满、质嫩者为佳。

功能主治发表,散寒,止呕,开痰。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①《本经》:“去臭气,通神明。”②《别录》:“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③陶弘景:“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湿寒热。”④《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⑤《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⑥《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止逆,散烦闷,开胃气。”⑦《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⑧《珍珠囊》:“益脾胃,散风寒。”⑨《医学启源》:“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毒。”⑩《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⑾《纲目》:“生用发散,熟用和中,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浸汁点赤眼;捣汁和黄明胶熬,贴风湿痛。”⑿《本草从新》:“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救暴卒,疗狐臭,搽冻耳。煨姜,和中止呕。”⒀《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⒁《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痛有效。”